中国和古埃及是什么关系?中国人究竟起源于哪
西方对于文明的界定,往往以三大要素为标准:国家形式的出现、文字的使用、青铜器的应用。这些标准,都是基于实物的证据,文献记载无法作为依据。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似乎起步较迟。在殷墟尚未发掘的日子里,我们甚至难以被西方承认,中华文明只能从周朝开始算起,似乎只有短短的3000年历史。
与6000年的两河文明、5000年的埃及文明、4000年的印度文明相比,华夏文明似乎是最年轻的。文明的传播规律似乎总是从发达地区向原始地区扩散,于是,有人认为华夏文明是从西方传播而来。
早在17世纪,德国会士柯切尔就观察到中文与埃及象形文字的相似性,进而推测中国人可能是埃及人的后裔。到了18世纪,法国汉学家德经认为中国的文字、法律、政体等皆源自埃及,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史就是埃及史。
进入19世纪,法裔英国人拉克佩里在《中国古文明西源说》一书中提出,基于当年的考古成果,中国的文明可能源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而在当代,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兴起,现代人的祖先来自东非大陆的观点逐渐普及,这也使得人类文明同源论逐渐为人接受。
国内众多学者纷纷撰文出书,从文字、文物、文献等方面探讨华夏文明与古埃及、巴比伦文明的共同之处。尽管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起源于巴比伦,有的则认为夏朝与古埃及有关,但这一切都在不断的探讨和研究中。
为了证明华夏文明的本土起源,国家启动了大型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以实物证据来证明中华文明是原生文明,并非外来文明。随着良渚遗址等各大遗址的考古挖掘,逐渐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总体特征。如果良渚遗址申遗成功,那么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将得到国际认可。这不仅仅是国际对华夏文明的承认,更是对全人类共同创造辉煌文明的肯定。这种承认是对我们深厚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