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大冤案:他竟为诸葛亮背了一千年的黑锅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挥泪斩的故事成为了一个传奇。祁山之战,蜀军一度节节胜利,却因街亭的失守,战局瞬间扭转。汉中退守,蜀国的北伐以失败告终。马谡,承担了失街亭及北伐失败的重大责任,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真的是马谡的错吗?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从源头。诸葛亮的培养人才方式存在重大缺陷。他事必躬亲,导致下属发展空间受限,才能无法充分发挥。以马谡为例,虽被视为接班人来培养,长期担任参军,却从未给予统率军队的机会。
马谡虽熟读兵书,通晓战法,但从未统兵,军中无威望,下达的命令难以让人信服。士兵们不听指挥,不肯效死力,使得战局更加不利。而对手领兵多年,身经百战,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健在的老一辈战将,双方将领实力悬殊。
再看士兵人数对比,张郃拥有五万人,而马谡只有两万五千人。本就面临士兵不听指挥的问题,还要以少敌多,这场战役的难度可想而知。街亭无险可守,马谡选择放弃当道而占据山上,最终被张郃断了汲水通道。
马谡深知敌强我弱,如果当道扎营,张郃从山上攻下,蜀军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在权衡之下,马谡只得放弃水源,占据高地,希望能借助地形优势以攻为守。
从将领才能、兵力对比、地形条件等各方面分析,街亭之战对于马谡来说必败无疑。从受命守街亭的那一刻开始,马谡就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
马谡的死更加冤枉。有几个将军没打过败仗?而马谡打的却是一场本就不可能取胜的仗。轰轰烈烈的北伐因街亭失守而失败,劳民伤财,谁来承担这次失败的责任?
为了平息反对北伐的声音,诸葛亮无奈只得牺牲马谡。无辜的马谡背负了这个黑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这个黑锅一背就是一千多年。
在这个令人感慨的故事背后,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人才悲剧再次发生?如何让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这不仅是诸葛亮的课题,也是每一个领导者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