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打压李严,诸葛亮死后李严却哭得很伤心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波澜壮阔的故事让人叹息。当我们回首那段三国时期的历史,会发现两位托孤重臣的命运波折令人扼腕。他们一位主抓政治,一位主抓军事,本是蜀汉的支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中,军事大权逐渐集中在他一人之手。原本在刘备时代还手握重权的李严,其身影在重要的战役中逐渐消失,被边缘化到了大后方,负责督运粮草。这是否意味着李严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李严,在历史的舞台上,似乎自作孽而不可活。他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他劝说诸葛亮称王,加九锡,却遭到了诸葛亮的冷眼相待。在政治上讨价还价,甚至在诸葛亮北出祁山时,负责督运粮草的他背后拆台,让诸葛亮在前线陷入困境。
当诸葛亮撤军之时,李严更是玩弄诡计,向刘禅打小报告,说诸葛亮退军是诱敌深入之计。这一切的一切,让诸葛亮忍无可忍,将李严一前一后的书信都呈给了刘禅,李严的“祸心”一下子展露无遗。最终,李严被贬为庶民,虽未处死,但已算是格外开恩。
回溯到刘备的时代,封李严为托孤大臣似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为了笼络旧部,稳定政治局势。李严虽然是托孤大臣,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他负责驻守永安,远离政治中心,很难结交朝中大臣。在他被废之时,甚至连个说情的人都没有。
诸葛亮顾全大局,一开始并没有要动李严的意思。但李严越来越过分,越来越胡作非为,诸葛亮不得不采取行动。当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到李严耳朵里之后,李严放声痛哭。他哭的不是诸葛亮,也不是蜀汉的未来,而是自己的命运。因为诸葛亮一死,他再也没有机会重新获得政治地位了。不久之后,李严郁郁而终。他的命运令人叹息,也让人深思历史的教训。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李严的故事成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