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经世之才的诸葛亮为何北伐输多赢少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枭雄和各国的猛将名将,在战争的风云中逐渐消逝。最聪明、最睿智、神乎其神的却仍然活着,他无疑是最有可能完成全国统一的人。历史并未如人们所愿,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那么,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隐藏着怎样的内幕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诸葛亮北伐时,他面对的已不再是那个简单的天下。我们知道,秦国统一天下,靠的是汉中、关中的基础。诸葛亮的蜀汉也占据了汉中,为何前者成功,而后者却失败了呢?关键便在于天下的分配与实力的对比。秦国、汉高祖刘邦占据汉中、关中时,都掌握了力量中心,并拥有了广大的粮仓,从而在实力上形成了优势,最终转化为压倒性的胜利。在诸葛亮时代,天下各大势力已经形成了均势,谁也无法在实力上压倒对方。即使诸葛亮拥有雄才伟略,也难以脱离物质基础而实现统一。
诸葛亮与那些统一天下的枭雄相比,他更像是一个稳健的投资者而非豪赌的冒险家。作为统帅,统一天下需要的是敢于冒险、敢于豪赌的胆识。诸葛亮虽才华横溢,却过于稳健,每次北伐都稳扎稳打,从不冒险。他拒绝了奇袭之计,畏首畏尾。就像公司的股东一样,过于注重风险防控而缺乏冒险精神,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
诸葛亮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刻画成鞠躬尽瘁、夜以继日的贤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问题。诸葛亮贪恋权位,事必躬亲,这既导致他身体透支、英年早逝,也阻碍了后继人才的培养。他任人唯亲,搞小团体,对自己喜欢的人大力重用,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排斥打击。这样一种性格,怎么可能统一天下呢?
后世总有人会设想,如果诸葛亮能采用魏延的奇袭之计,或许就能完成统一。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可以说,蜀汉的兴盛与衰落都在诸葛亮的手中。他的才华和智慧无疑令人敬佩,但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稳健与谨慎有时也需要与冒险和胆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