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什么没有解决掉赵国呢?原
趣怪网为您介绍:秦国为何在长平之战后未灭赵国?一篇文章带您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
在统一中原的征程中,赵国无疑是六国中最能与秦国抗衡的力量。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实施军事改革以来,赵国国势强盛,对外战争屡有胜绩。武灵王甚至亲自深入秦国考察地形,意图从九原出击,绕开正面战场攻秦。在秦国相继衰落的背景下,赵国不仅是东方六国抵抗秦国的中坚,更是秦国战略安全的心腹大患。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关乎国运、关乎中原未来的世纪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谓举国之力。长平之战的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赵国的主帅赵括替换坚守不出的廉颇后,四十多万士卒被坑杀。赵国国力因此大损。
此后,对于秦国来说,赵国似乎已是瓮中之鳖。白起将军也认为,乘胜追击、一举灭赵是绝佳的机会。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国却选择了与赵国和谈,放弃了灭赵的最佳时机。
据《史记》记载,这一决策的背后是秦国的相失和问题。白起本拟乘胜灭赵,但秦国的宰相应侯却收受了赵国说客的重金贿赂,加之担心白起灭赵后功劳过大,自己地位不保,于是劝说秦王休兵。秦昭襄王虽然一向英明,但在整体布局上,他可能考虑到了其他五国的反应。长平之战师出有名,但若是攻打邯郸灭赵,则可能引起其他五国的恐慌和反击。更何况,长平一战已使秦国男丁尽数从军,若再攻打邯郸,一旦内部出现问题,秦国将陷入绝境。
长平之战后不灭赵国,对秦国而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秦国虽然实力强大,但也需要顾及自身的安全。灭赵虽能一时扬威,但若因此引发其他五国的联合反击,甚至可能危及秦国的根本。这样的权衡和考量,反映了秦国战略思维的深邃和远见。所以当时的秦军虽然在战场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和实力,但也必须先确保自己的家园不受侵犯才能对赵国发起最后的攻击。从这个角度看长平之战后秦国未灭赵国其实是一个明智且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