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的百科全书《医宗金鉴》,清代为何要修
《医宗金鉴》是中医界的璀璨明珠,堪称一部医学界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的编纂始于乾隆四年(1739年),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缘由。
当时,医学领域缺乏一部统一的教科书和准则,医学书籍驳杂,人们无所适从,良医难寻。乾隆皇帝深感医学典籍整理的重要性,因此产生了编纂一部大型医书的想法。加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注重文治,所以组织名医编纂《医宗金鉴》也成为了文治的需要。
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后,便开始了漫长的编纂之路。太医院院使钱斗保主持编纂工作,御医吴谦担任主编,还有众多著名医家参与。编纂场所并未设立在远离人烟的僻静之处,而是在太医院衙门内的闲房进行修葺,以方便省时。乾隆五年(1740年),更是派和硕和亲王弘昼领导修医馆办事。经过不懈努力,全书终于在乾隆七年(1742年)完成,共九十卷,由乾隆帝亲自题名。
《医宗金鉴》的编纂过程与《四库全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大量搜集民间医学书籍,规定无论是旧医书还是新医书,只要是家藏秘书或世传良方,都要集送太医院命官进行编纂。《医宗金鉴》是众医家长处的汇集,驳斥其错杂而成。
作为一本兼具教学与临床诊治性质的医学丛书,《医宗金鉴》涵盖了多种医学门类,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删补名医方论》等,约160万字。它不仅搜集了许多古传药方,还对《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进行了订正,使二书并行于世,以便后之业医者不被俗说所误。
《医宗金鉴》的订正独具慧眼,包括修改体例、删补改移、作注解等。作为中医的百科全书,它包含了四诊心法要诀、妇科心法、儿科心法、眼科、针灸心法等丰富内容。
自问世以来,《医宗全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官修医学著作,它被广泛应用于日常诊疗中。据记载,太医院在恭请升脉时,都使用《医宗金鉴》,因为它具有权威性,且无法被批驳。可见,《医宗金鉴》在当时的医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