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选在重阳节登基有啥特殊意义?
在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九,历史见证了武则天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位未来的女皇在这一天废除了唐睿宗,以武瞾之名,登基称帝,国号改为了“周”,开启了新的纪元。这一天,是重阳节,也是她人生中的特殊日子。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自古以来便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易经》中,“九”为阳数,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为重阳。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初见端倪,至唐代,这个节日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武则天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基称帝,绝非偶然。她将名字改为武瞾,“瞾”字寓意日月当空,与重阳节的日月并阳相呼应。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为“久久”,意味着长久。武则天希望自己的“武周王朝”能够长久传世,绵延不绝。
九九重阳,不仅与“久久”谐音,而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代表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重阳节则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当时,武则天已六十七岁高龄,她希望自己能生命长久,永远君临天下。她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皇位并没有那么稳固。在她登基后的十五年,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朝中大臣发动政变,逼迫她退位。同年,武则天离世,享年八十二岁。
皇帝登基自然要选良辰吉日,选在九九重阳节的武则天无疑是历史上的第一人。也许在武则天的心里,重阳节有着特殊的地位。她借助“久久”的谐音,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经久不衰。皇位的得来是如何的艰辛,对于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武则天自然希望它长长久久。她选择在重阳这一天登基,也许是想借助节日的寓意,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武则天与重阳节有着不解之缘。她在这一天登基称帝,不仅借助了节日的寓意,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期望和愿景。虽然她的统治生涯充满了波折和争议,但她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也是一位具有远见的女性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