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除掉鳌拜,到底用了哪些手段?
康熙年幼继位,面对权臣鳌拜的专权,他如何巧妙除掉这一心腹大患?迷奇闻网为您介绍。康熙作为少年天子,本有四位辅政大臣辅佐,然而形势却逐渐演变为鳌拜独揽大权。康熙渴望亲政,明白和平手段无法使鳌拜屈服。他选择了智勇并重的策略。在影视作品的描绘中,康熙利用一群少年,通过训练他们,教授武艺,最终在鳌拜入宫觐见时,一举将他制服。那么真实的历史是否如此简单呢?事实上,康熙确实挑选了一批贵族子弟进行训练。这一行动并未逃过鳌拜的眼线,他对此心知肚明。康熙以此为掩护,让鳌拜放松警惕,以为他只是个胸无大志的孩子。迷惑敌人是关键的一招,但仅仅凭这些少年想要生擒鳌拜显然过于天真。鳌拜是军人出身,身为将门之后,他被誉为“满洲第一巴图鲁”,实力强大。而且他一直随身携带武器,一旦有变,他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影视剧中展现的武功高强的鳌拜,确实有其原型。康熙为了成功除掉鳌拜,不仅仅依靠这些少年,他还出招了其他手段。他派出鳌拜的亲信到外地任职,同时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京师的卫戍权。这一步骤至关重要,确保了如果少年们行动失败,他还有后续的手段。那么,康熙为何不用大内侍卫,而是选择用外来的孩子呢?这是因为皇宫早已被鳌拜渗透,无法确定谁是。大内侍卫虽然武艺高强,但康熙不放心使用他们。而选用亲贵子弟,既可以培养自己的势力,也能让鳌拜放松警惕。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的胆识和谋略。他年纪虽小,但心思缜密,行事果断。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英明的帝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康熙的智勇之举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决断,更展现了他的深思熟虑和英明领导。面对权臣的专权,他巧妙策划,最终成功除掉心腹大患,为亲政铺平了道路。这样的君主,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