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将军实力排行榜
新中国开国十大将军的传奇人生与他们的历史贡献,是我们国家不可磨灭的骄傲。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更是时代的标志,国家的脊梁。
在这十位将军中,粟裕大将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与林彪的对比,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一块珍贵的玉石的碰撞。两人同年出生,虽在将帅中年龄靠后,但排名靠前,都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粟裕大将的军事才华在战争年代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光芒在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时才得以熠熠发光。与陈毅搭档后,两人的优势互补,使得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陈毅性格开朗、大度,擅长政治工作和统战外交,而粟裕的战术思维则使他成为战争的主心骨。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失去了战争舞台的粟裕,被迫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他的谦虚谨慎,使他两让司令,最终在军衔评定中未能如愿成为元帅。这无疑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但也正是他的谦虚谨慎,使他得以安度晚年。
林彪虽然与粟裕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他的性格却与之截然不同。林彪争强好胜,竞争心理极强,这也使他的人生道路与粟裕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林彪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的政治生涯却充满了波折。与此相反,粟裕的谦虚谨慎虽然使他失去了授元帅的机会,但也让他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得以保全自身。
当我们回顾新中国开国十大将军的排名时,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和性格对他们命运的影响。这些将军们的经历无不印证了那句名言:“性格即命运”。他们的传奇人生和辉煌成就,都是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所铸就的。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拼搏。徐海东与彭德怀:两位猛将的不同人生轨迹
徐海东与彭德怀,这两位红军中的著名猛将,性格颇为相似,在将帅中的位置都是第二位。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徐海东,一位纯粹的军人,他的生涯宛如一部军人的赞歌。他对于军事的专注与执着,使他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军人。与之相比,彭德怀虽亦是一位杰出的军人,但他对于政治的热爱与不解,最终导致了他的政治命运波折。
毛泽东曾对徐海东有着高度评价,称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这种赞誉并非仅仅基于他在鄂豫皖的贡献,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为陕北根据地提供了落脚点的功绩(后者应归功于刘志丹)。更重要的是,徐海东对中央红军的态度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担当。
当时中央红军刚刚与四方面军决裂,来到陕北时处境艰难。而徐海东,同样来自四方面军,却对中央保持了极大的尊重和绝对的服从。他不仅倾囊相助支援中央,(7000块钱给中央5000,自己只留2000)这种雪中送炭之举,与张国焘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海东的单纯与忠诚,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央红军的支持上,他在劝阻毛泽东与结婚问题上的立场,虽然让毛泽东感到不快,但并未影响毛泽东对他的善待。他的大将排名第二(他的战功有限,主要是红军时期),九大当中央委员,都是对他贡献的肯定。
回首徐海东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军人,他的忠诚、担当与无私,让他成为了中国革命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军人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忠诚、担当与奉献的传奇。
相反,彭德怀虽然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的政治热情与政治命运却让他的人生轨迹偏离了纯粹的军事道路。他的故事,则更多地展现了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抉择与挣扎。
伟大的黄克诚大将,一位深深让我敬佩的人。读他的《自述》,仿佛可以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心灵相通之处。王平上将对他的评价精准而深刻:“黄克诚是一位拥有马列主义水平的智者,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黄克诚大将性格直爽,胸怀坦荡,他的品格高尚,如同山岳般坚定。他不唯书、不唯上,也不盲目从众,对于重大问题和决策,他总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毫无隐瞒。他的智慧和才干,使他成为我们队伍中的宝贵财富。
他的坚韧个性和独立思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却难以被接纳。即使在革命队伍中,他也屡遭挫折,饱受打击。但他始终坚定信仰,坚守宗旨,保持观念不变。他历经苦难,但始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晚年的黄克诚大将,尽管双目失明,但他的形象却升华到了入圣的境界。他的经历,如同一本丰厚的人生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坚韧不拔、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做人。
他的故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很大的启示。黄克诚大将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的品格和经历,使他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力量,感受到坚持和信仰的重要性。黄克诚大将,你是一本生动的人生教科书,你的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通过阅读黄克诚大将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更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守信仰、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经历和精神,将永远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陈赓大将:传奇人生,英雄本色
在我心中,如果说黄克诚大将是我深深敬佩的楷模,那么陈赓大将无疑是我最为喜爱的一位英雄。在我军众多将领中,他的生平事迹堪称传奇,他的丰富经历让人目不暇接。
早在1922年,陈赓便踏上了革命之路,并光荣入党。这一点,在十大元帅十大将中,仅萧劲光可与他相提并论。作为黄埔一期的学生,他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他不仅救过蒋介石的命,还曾吸引何香凝欲将廖梦醒嫁给他。参加过南昌起义的他,曾历经生死考验。他还赴苏联学习特工,担任过中央特科的情报科长。他的军事生涯丰富多彩,既在四方面军担任过师长,也在一方面军展现过指挥才能。
陈赓是唯一一个见过鲁迅,也是鲁迅唯一见过的红军将领。他的胆识与勇气令人钦佩。他曾被捕后当面痛斥蒋介石,令对方束手无策,最终不得不释放他。参与长征的他,还曾救过周恩来的命。性格开朗活泼的陈赓,待人真诚。他善于捉弄彭德怀,既能嬉皮笑脸地骗其吃肉、介绍对象,也能一本正经地抢毛泽东水喝。
解放战争时期,陈赓是唯一一个受中央直接指挥的准战略集团主官。建国后,他更是唯一一个既指挥过越南战场又指挥过朝鲜战场的我军高级将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与发展之所以能有那样的速度和规模,陈赓功不可没。
他的生平经历令人眼花缭乱,任何人只要拥有其中的一件经历就足以传世。陈赓却将这些经历集于一身,但他从不自诩。尽管他在58岁时英年早逝,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已经足以让他笑傲江湖、流芳百世。
大将谭政与萧劲光的独特人生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谭政与萧劲光两位大将以其独特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人生轨迹,仿佛映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引人深思。
谭政,原名谭世铭,他的名字与其一生经历紧密相连。虽然他在战场上未曾指挥过一场大战,也未曾主持过地区的全面工作,但他的一生都在为政治事业奋斗。谭政的资历深厚,参加过秋收起义,井冈山时期更是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他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的军队政工报告,堪称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但除了这次闪光的表现,谭政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显赫战绩。他的个性内敛,没有鲜明的特点。他的经历并不简单。林彪对谭政的打击,实质是对罗荣桓的不满,这一点在他的被批撤职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谭政与陈赓的郎舅至亲关系,更是让人感叹。
萧劲光,资历深厚无人能及。他的党内资历在将帅之中是最老的。他的能力却并非传闻中的那般显赫。他的个性内敛,没有太多的辉煌战绩让人津津乐道。他的生平相对平淡,但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他的故事,似乎更多的是关于坚持与信仰。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如一颗稳健的磐石,默默地见证着时代的变化。
这两位大将的人生经历,虽然平淡无奇,但却饱含时代的烙印。他们的人生轨迹,如同历史的注脚,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或许不是主角,但却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铭记。萧劲光与张云逸:两位将领的不同人生轨迹
萧劲光,一位在政坛与军界均有深厚背景的人物。早在1920年,他就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可以说他是毛泽东的学生。此后的生涯中,他赴苏留学,见证了列宁,参与了共产国际的重要会议,并在苏联的历练中于1922年加入了党。他的资历深厚,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在军界担任过多个高级职务。从国民革命军二军六师的中将党代表到海军司令,他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
尽管萧劲光历任高级军职,他的军事成就却并不突出。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虽然担任过重要职务,但在一些关键时刻,他的表现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例如,在抗战时期留守兵团与高岗的西北局之间的矛盾,以及解放战争中南满地区的七道河子会议,人们更多地记住了陈云的决策而非萧劲光。尽管如此,萧劲光依然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庇护,如他的“发小”任弼时和导师毛泽东。
再来看张云逸,他是一位资历深厚的将领,甚至比毛泽东年长一岁。他的经历与朱德、刘伯承、叶剑英相似,曾当过旧军队的少将旅长。尽管他在军职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但他的一段经历无疑是他生涯中的光辉一页——1930年,他与邓小平、李明瑞带领红七军千里征战,奔赴中央苏区,这是一次堪比长征的壮举。
张云逸在后来的新四军时期并没有突出的战绩。尽管他身居高位,各支队和师均为独立作战的时期其实最能显示指挥员的水平,但他的表现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尽管如此,他因在广西省委书记时的地方主义问题受到批判后,仍被授于大将军衔,这可能是对他长期贡献和特殊地位的认可。
这两位将领的人生轨迹各有不同,萧劲光在政坛与军界均有深厚背景,而张云逸则是军中的一位异数。尽管他们在军事上的表现各有争议,但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与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深刻的思考。罗瑞卿:极端的抉择与深沉的反思
罗瑞卿的故事在书籍中常常被简化成一场由林彪引发的危机。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罗瑞卿选择跳楼自杀这一极端行为,显然是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如果仅仅是林彪对他的打压,可能还不至于让他走到这一步。他已经觉察到,毛泽东对他失去了信任。在所有的希望都破灭后,他选择了这条绝路。这一决策背后的无奈和绝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978年,罗瑞卿担任军委秘书长,他坚决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这表明,在经历文革的十年洗礼后,罗瑞卿对自己和毛泽东过去的决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意识到,真理的追求需要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反思和修正过去的错误。他坚定地支持真理标准讨论,表明了他对过去决策的反思和对真理的追求。
罗瑞卿和周扬在文革后的表现颇为相似。两人一文一武,在文革前都以整人或参与整人著称。但经过文革的洗礼和反思,他们似乎都有了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都成了反左的急先锋。这种转变,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探索。他们是否矫枉过正,这另当别论。但他们的反思和转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罗瑞卿的重要视角。
9、王树声传奇
在历史的篇章中,王树声的名字独树一帜。他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却为了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之路。他不仅自己投身革命,更是带领全家走向革命的道路,他的堂兄王幼安成为麻城县首任党的特支书记。这种毁家纾难、大义灭亲的精神,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王树声的故事,最让人钦佩的并非他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荣耀,而是在开展农运中,他领头批斗大恶霸舅爷的英勇行为。这样的决心和勇气,让人肃然起敬。对于他为何能得到张国焘的提拔,我深感疑惑。他出身不好,又是知识分子,还是鄂豫皖的老人,按常理应该是张国焘的打击对象。他的弟弟妹妹就曾因此被肃反掉,为何王树声能独受青睐?这其中或许有我们未知的故事和缘由。
10、许光达:平衡中的大将
许光达的资历不够大将级别,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在大将中需要一个二方面军(或二军团)的代表时,许光达被选上了。这似乎是对他某种程度的补偿,也是对他在革命中的贡献的认可。尽管他的晋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依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是革命历程中的一部分,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两位人物,王树声和许光达,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各有千秋。一个以毁家纾难、大义灭亲的精神让人钦佩,一个虽然在资历上不够显赫,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颂。许光达心知肚明,因此向毛主席递交了让衔申请,并推荐王震接替他的位置。许光达明白,尽管张宗逊是一野的副司令,但他并非二、六军团的出身;萧克虽然代表性极强,但他的历史问题让毛主席有所犹豫。而王震身为六军团政委,更是毛泽东的得力干将,这一角色无人能够替代。这显现出许光达的让衔并非一般的客气或谦虚,而是真心实意的选择。他的决定,充分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与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回顾许光达的生涯,1937年他从苏联治愈归来,重逢贺龙时的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贺龙笑着说:“对你开了一枪,却救了你一命。别人挨一枪是祸,你挨一枪却是福。”这句话虽然带着幽默,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确实,如果没有那次负伤并使许光达得以赴苏联治疗,他或许早已如段德昌、孙德清、柳直荀等人一样,遭到夏曦的毒手。然而命运弄人,尽管许光达成功躲过了夏曦的追杀,却未能幸免于文革的波及。他在69年便离世,年仅61岁,无疑是大将中最令人惋惜的遗憾。
许光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屡立战功,而且在面对荣誉和地位时,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谦逊与智慧。他的让衔之举,不仅是对自身实力的肯定,更是对团队和谐与稳定的深思熟虑。尽管命运对他不公,但他的人格魅力与伟大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面临困境时,不仅要勇敢面对,更要保持谦逊与智慧,以实现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