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最后结局如何?
镜以铜铸,可正衣冠之仪;史以鉴世,可明兴替之迹。今日,让我们一同探寻朱樉的故事,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在明朝初年,朱樉,这位备受瞩目的秦王,其生涯跌宕起伏,引人注目。他的行为引发了一场风波,使得其父朱元璋对其心生厌恶,甚至在儿子离世后,都未曾流露出丝毫的怜悯之情。
朱樉之母为某氏,于洪武三年,朱元璋为其子女分封之时,将十五岁的朱樉册封为秦王。年仅二十三岁的他便踏上了西安的土地,地位显赫,府库充盈,护卫众多。那时的他,如日中天,权利与荣耀集于一身。
朱元璋对朱樉寄予厚望,赋予其重大责任。他受命管理西军军务,掌握军中奖惩大权,甚至大将军们也要听从他的调遣。他还担任宗人令,负责朝廷皇族事务。朱樉的去世却令朱元璋愤怒悲痛,对其责备不已。
祭祀文中的内容本应赞美死者,表达哀思,然而朱元璋笔下的文字却充满了谴责。他痛斥朱樉为小人,荒淫无度,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蝼蚁。朱樉的罪行罄竹难书:他在母亲葬礼上毫无哀戚之情,擅自处决俘虏,偏宠偏妃,侮辱妇女,甚至允许恶棍进入宫廷。
更令人震惊的是,朱樉的罪行远不止于此。他无视皇法,对待士兵和平民如同对待草芥。他强占孩童,甚至阉割男童,许多孩子因此受到伤害而丧命。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甚至他的死因也令人震惊:因虐待皇宫宫女,被人下毒致死。
在祭祀文中,朱元璋毫不掩饰对朱樉的愤怒和失望。他写道:“朱樉所做的一切在古代是史无前例的。如果论公法,早就该杀了。”朱元璋决定降低其丧葬等级,用公礼浅葬。他还觉得对朱樉的惩罚不够,在祭祀文中恶狠狠地说:“你在阴间受罪,是为了发泄上天和人类的愤怒。”
这篇祭祀文更像是朱樉的罪状揭露书,而非传统的祭祀文。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粗犷直白的性格。他对儿子的死亡没有流露出任何悲伤之情,反而觉得朱樉罪有应得,理应受到惩罚。这就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冷酷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