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试就有录取通知书 那么古代科举也有通知书
在古代,科举考试被视为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事件。那些夜以继日勤奋攻读的学子们都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而录取通知书则是他们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凭证。尽管我们现代人对“录取通知书”这一词汇耳熟能详,但其实这一传统早在古代就已存在。
回溯历史,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炀帝时期,当时的进士科是选拔人才的初试。从最初的世卿世禄制度到后来的军功爵制,再到科举制度的出现,选拔人才的方式逐渐演变。到了唐朝,科举制度逐渐成熟,正式的录取通知书也随之诞生。
那时的朝廷对精心选拔出的进士极为重视,所以连录取通知书都使用了泥金帖子。这种帖子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书写,显得尤为华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帖子逐渐发展成了专用的金花帖子。据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记载:“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书写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这充分展现了古代录取通知书的精致与华丽。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录取通知书的形式也不断变化。从明朝开始,它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之为“喜报”。这些通知书会明确告知考生所中的科目和名次。到了清朝,虽然出现了刻板印制的录取通知书,但其精致程度远不及金花帖子。
更令人激动的是,当考生被录取后,朝廷会立即派人快马报喜。这些报喜的人一到达考生府邸,就会高声呼喊“报喜报喜”。家中的亲人则会聚集门前迎接这一喜讯。报喜的人还会在府邸内打破一些物件以示“除旧布新”,而府上则会给予银两酬谢,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在《儒林外史》中,这一情景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恭喜高中了!...”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和对于录取通知的喜悦之情。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考生们辛勤努力的成果,更是他们走向人生巅峰的重要见证。从华丽的花帖到喜悦的报喜,每一步都凝聚着考生和家人的期待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