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周莹父亲是富商,从小饱读诗书!
《那年花开月正圆》:陕西泾阳的热议焦点
随着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原本安静的小城陕西泾阳变得热闹非凡。剧中那位口口相传的“安吴寡妇”如今已成为世人瞩目的“大女主”。但历史上的周莹,其真实经历与剧中所呈现的有诸多不同。
周莹并非江湖卖艺周老四的养女。相反,她出生于名门世家,父亲周海潮是富商,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诗书,尤其擅长数学。她的夫家吴氏,亦是富贵之家,公公吴蔚文和丈夫吴聘均为显赫之职。周莹与吴家的结合实为门当户对,明媒正娶。
新婚之夜,周莹面对的是一个病弱的丈夫和公公隐瞒病情的现实。她并未慌乱,而是冷静面对,承担起妻子和儿媳的责任。公公吴蔚文被她的懂事和孝顺所打动,逐渐将生意上的事务交给她打理。命运多舛,吴家父子相继离世,东院一度陷入困境。
尽管周莹曾有过一个女儿,但最终夭折。她过继的养子吴怀先尚稚嫩,无法承担家业重任。面对四位叔公的挑战,周莹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东院上下人心的支持。最终,她接管了庞大的家族产业,成为吴家的新晋掌门。
不同于剧中的设定,现实中的周莹并非只凭借爱情和聪明才智立足。她的事迹更多地体现在其务实的经商才能和取得的实业成绩上。她首创股权激励和实行土地改革等创新举措,展现出惊人的经商智慧。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的寡妇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诚信仁义作为儒家传统美德在周莹心中根深蒂固,这也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那时花开月正圆》的另一剧名《大义秦商》所示,周莹的事迹展现了秦商的辉煌和大义精神。她的一生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奋斗、牺牲和成功的故事。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大地,流传着一句深情而坚实的俗语:“即使没有任何契约文书,只要家中的主人一言为定,便足以让人信赖。”这一理念,在周莹这位非凡女子的生活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养子吴怀先曾感慨万分,提到周莹对信誉的重视超越常人。不仅仅是对合作伙伴、管家、伙计,乃至她那庞大的生意队伍,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真诚与信任。她深知人尽其才、用人不疑的重要性,她的信任像春风般温暖,使得身边的人也以信任回报。尤其是在全面接管吴氏商号后,周莹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与智慧。
当时,吴家遭遇了一场信任危机。特别是当执掌川花总号和裕隆全盐务总号的两位重要人物企图侵占吴家产业时,周莹并未慌乱。她深入调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坚定的诚信理念,成功收复了这两个重要商号。她义正言辞地强调诚信与仁义,让那些背离初心的人无言以对。
在整顿商号之后,周莹进行了大胆的人事调整。她提拔了一批诚实守信的伙计进入管理层,同时让那些背离忠诚的领导者让位。更令人钦佩的是,她开创了一种股权激励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商号的入股分红,而那些长期为吴家服务的老员工更是受到了特殊的关照。周莹推行的“阳俸阴俸制度”,不仅保障了员工的利益,更是体现了她对员工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深思熟虑。
不仅如此,周莹还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大片土地交给佃户管理。她的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慈善行为,而是深思熟虑的商业决策。她明白只有让佃户富裕起来,吴家东院才能持续繁荣。而她的善举更是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在棉花生意上,周莹同样展现出了她的智慧与勇气。面对市场的波动和同行的竞争,她始终坚持按照市场价收购棉花,赢得了棉农的信任和支持。她遵循市场规律,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最终将棉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不仅如此,周莹在茶叶市场上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成功令吴家东院的茶庄成为陕西最大的茶商。她的商业智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商品交易上,更体现在她对商业发展的远见和战略规划上。在她的领导下,吴家的生意蒸蒸日上,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商业巨头。
周莹的曾孙女吴国华回忆起那段辉煌的历史时充满自豪。她说:“我们家的生意遍布各个领域,从盐、布、药材到茶庄、钱庄等无所不包。我们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这一切都离不开周莹的英明决策和卓越领导。”
周莹是一位既有胆识又有仁义的女商人。她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她的智慧与勇气不仅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尊重,更为吴家东院创造了辉煌的商业帝国。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商人,成为了商业史上的传奇。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吴家的生意范围横跨四川、湖北、上海、湖南、广东,直至西藏、新疆、内蒙等地,可谓遍布天下。这样的商业帝国,一年的收入如何呢?据记载,仅盐业一项,他们一年就能赚取万两银子。想象一下,这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按照史载的计算,一两银子可购二石大米,那么万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26亿元人民币!
当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可见吴家的生意兴隆到什么程度。在泾阳县城,吴家占有的房产多达二十几院,足以占据半条街道。更不用说在陕西省外的房产了,恐怕连吴国华所说,“马跑千里都不吃人家的草”也无法尽述其富有。
说到周莹,这位“一品诰命夫人”的爱国之情令人敬佩。在庚子年,慈禧逃往西安之际,周莹作为陕西首富,向清廷捐赠了10万两军饷。这份拳拳爱国之心让慈禧深受感动,不仅亲笔题写了“护国夫人”的牌匾,还收周莹为义女。当《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再次向清廷交纳巨额资金以示“共赴国难”。
有人质疑周莹为何不支持革命而效忠清廷,吴国华回答:“向当时的交银子,家里是有不同意见的。但我爷爷(养子吴怀先)当时支持变法,不支持向清捐钱。然而太奶奶的家国观很朴素——这个朝廷不在了,国家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可见周莹的爱国之情并非局限于政治立场,而是深深植根于她的家国情怀之中。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周莹无疑也是一位大慈善家。秦商的精神信条之一就是回报乡里、回馈社会。周莹不仅捐钱修路建桥、大兴水利,还解决了泾阳城两万多口人和数千头牲畜的用水困难。她不仅建立了义仓储备粮食,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救助机构,还在遇到战乱和天灾时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她的善举不仅在民间赢得了极高的威望,还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除了救灾,周莹还开建文庙、办起了“希望小学”,在村子里开办义学。她的善举被载入史册,从17岁守寡到40岁去世,她不仅拯救了吴家家业,更是造福了一方百姓。
周莹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1908年,聪敏操劳、德才兼备的周莹去世,年仅40岁。她去世后,守旧的吴氏家族产生了波澜,竟然不允许将她安葬于祖坟。但受她恩泽的乡亲们却自发在渠岸为她修了一座庙,将她供为“水娘娘”。
再说到吴怀先,这位吴家的养子,其实他在吴家并没有实际的地主权力,只是空有地主之名。他的孙女吴国华回忆说:“太奶奶曾经有过一个女儿,但夭折了。我爷爷是过继给曾祖母的,但她对我爷爷的教育非常用心。”教导他要诚信、要惠及乡邻。可以说吴怀先继承了周莹的慈善之心和家国情怀是密不可分的。我的爷爷,从他亲近的人那里学到了诚信与侠义。他毫无大少爷的架子,愿意与厨子亲近,交流于炕上,他深知尊重每个人不论其身份的重要性。他的个性和价值观,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位令人敬佩的先辈,吴怀先,与母亲一样拥有浓厚的爱国心。他在宏道学堂求学,与元老于右任等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甚至在革命时期慷慨资助。他对人的敬佩和资助同样不遗余力,在上海生活期间,更是以商人身份掩护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他的义举不胜枚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家在上海过着富裕而安定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叫吴宓的亲戚与吴怀先关系紧密。吴宓在吴怀先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后来成为国学大师兼西洋文学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创设“清华国学研究院”,并影响了包括钱钟书、季羡林在内的一批杰出学人的成长。这其中也有吴怀先的一份功劳。
更令人敬佩的是,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吴怀先果断地将全部家产捐给国民作为抗日资金,自己则带着家人回到陕西老家。一年后,他又将位于安吴堡的吴家大院借给中央青年部,用作青年干部学校。这就是现在的安吴青训班旧址。老宅在2009年9月8日正式成为纪念馆。
据刘永沛回忆,当时吴家的积蓄已经不多,但为了资助青训班,吴怀先甚至让儿子送来了祖传的珍贵瓷器。刘永沛作为名门闺秀,从小锦衣玉食,对于公公捐出全部家产的行为也有异议,担心以后的日子不好过。
笔者认为,吴怀先捐出家产既是支持抗日的行为,也是他洞悉世情、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他与国共两党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使得吴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虽身处核心战场,却未受战火波及。
吴国华是吴家的一个成员,她回忆道:“直到1951年,家里还养着数十个佣人,我在家里就是个无忧无虑的公主。”随着各种运动的展开,吴家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文革时期,“地主”的帽子落在了吴家的头上。尽管吴怀先竭尽全力保护家人,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的儿子儿媳一家还是受到了冲击。
那一天,市女中的红卫兵突然出现在吴家,逼迫刘永沛承认吴家是地主。不久,吴少怀夫妇及小女儿被挂上大纸牌子,被推上卡车送往安吴堡。整个过程令人心痛。据吴家的小儿子回忆,那天是个阴天,他秋收结束后回家,只见吴家大门被贴上白色封条,外墙上贴满了直指吴少怀的大字报。
我的爷爷吴怀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影响了许多人,他的事迹值得被铭记和传承。历史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故,即使像吴家这样的家庭也难免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冲击。当晚,受过吴家恩惠的村民们悄无声息地送来馒头、面粉和温暖的被子。他们的举动,无声却震撼人心。第二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坚毅和感恩之心,甚至将自己准备制作棺材的木板都扛到了羊圈,为吴少怀搭起了一张床。乡亲们的深情保护,让吴少怀在安吴堡只经历了一次并不严重的批斗。留在城里的孩子们却遭受了命运的摧残。
当时,吴家的三女儿吴国华和二儿子吴国勤正在绝缘材料厂辛勤劳作。父母被押送至安吴堡的第二天,他们就被单位里的红卫兵逮捕。吴国勤更是遭受了残酷的对待,腰椎被打断,大小便失禁。
1972年,吴少怀心脏病突发,乡亲们在夜晚将他紧急送往西安的医院。命运的轮回无法逆转,吴少怀含冤离世。
在四川成都,吴家的知名亲戚吴宓也遭受着非人的待遇。因坚持学术立场而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标签,他被打成了“反动派”。1977年,吴宓被胞妹带回陕西老家时,已经左腿残疾、双目失明。他在批斗中受伤,被断水断粮,后被迫打扫厕所。尽管身体受创,吴宓依然坚持写日记,以慰藉心灵。他偷偷捡起烟壳、报纸,趁人不注意时记录几句,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十年浩劫过后,吴少怀的孩子们都熬过了苦难,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小女儿吴国玉继承经商的天赋,在八十年代下海从事出租车行业,赚取了第一桶金。而三女儿吴国华则将太奶奶周莹的故事搬上银幕的梦想铭记在心。她退休后在美国一家金融投资公司担任首席代表,同时不忘心中的使命。经过十年的努力,吴国华成立了吴氏公司,开始了电视剧的拍摄。她表示,拍摄电视剧的目的不是炫耀吴家的辉煌历史,而是向先人证明他们没有辱没他们的教诲。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功首播,是她对先人最好的交代。
真实的周莹故事比剧本更加感人,真实的周莹比剧中角色更令人敬佩。艺术源于生活,传奇来自历史,这正是最好的印证。吴国华陪同演员孙俪探访周莹故居,深入了解吴家历史和周莹的传奇人生。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周莹热”,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肯定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