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上谏,房玄龄为何反对唐太宗征讨高丽?
在建国之初的朝鲜半岛,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国鼎立。唐朝曾试图征服这片土地,但初次尝试并未成功,反而自身受损。尽管如此,唐朝并未放弃,而是调整策略,与三国保持友好关系,同时注重维持三方力量的均衡。高句丽逐渐显露其雄心壮志,意图称霸朝鲜半岛。新罗在无法独自对抗高句丽的情况下,向唐朝发出了求助的呼声。唐太宗李世民对此高度重视,派遣使者调停并警告高句丽和百济停止对新罗的侵犯。高句丽无视警告,继续其侵略行为。唐太宗愤怒至极,决心对其进行“教训”。
公元644年,唐太宗调集军队备战。阎立德受命前往洪州等地筹建军船。冬天,唐太宗亲自率领大批官员和皇太子出征。当时的长孙无忌、李绩和李道宗随同出征,而房玄龄和李大亮则留守长安处理事务。唐太宗坚信自己能完成隋炀帝未完成的事业。战争的发展并未如唐太宗所愿,进攻安市城时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后勤补给不足,天气恶劣,迫使唐太宗下令撤退。撤退过程中,军队遭遇了泥沼困境,许多士兵因此丧命。唐太宗面对此景深感后悔。
其实,在出征前就有人反对唐太宗亲征,诸遂良和房玄龄都是其中的声音。但唐太宗信心满满,未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回到长安后,唐太宗依然对高句丽耿耿于怀。他继续筹备进攻,并派军队从海陆两路攻击高句丽。这些进攻都未能取得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房玄龄的旧疾复发。唐太宗非常关心他,派最好的医生诊治,但效果不佳。房玄龄明白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他请求唐太宗停止征讨高丽。他通过谏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征讨高丽劳民伤财,对国不利。唐太宗看到谏表后深感感动,称赞房玄龄的忠诚。
房玄龄去世后,唐太宗对他的两个儿子予以提拔,赐谥号“文昭”,并允许他们陪葬昭陵。在病重之际,唐太宗终于采纳了房玄龄的建议,停止了进攻高丽的计划。房玄龄的忠诚和智慧为唐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事迹也成为历史上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