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前的一件事,让他奸臣的本质暴露无遗
在乱世之末,天下纷争,人们热切期盼着能够恢复中华的荣光,驱逐外敌,重归汉家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下,罗贯中老先生创作了《三国演义》,以正统自居,逆贼则成其对立面。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令人。
关于刘备的身份,是忠臣还是逆贼?这似乎是历史上一个难以定论的谜题。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罗老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蜀国的臣民们渴望有一个正统的宗室来继承天下,而刘备作为皇叔,自然被视为不二人选。刘备本人对此并不认同,甚至因此发火,导致他的谋臣们纷纷离去。最终,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刘备称帝,穿上了龙袍,正式登基。
历史的真相并非完全如此。事实上,诸葛亮、许婧等人确实曾劝过刘备称帝,却遭到了费诗的反对。费诗提醒刘备,当初他起兵是为了反抗曹操父子的控制,如今老曹家的人还未被剿除,着急称帝恐怕不符合人心。他提醒刘备,当初与盟友约定先破咸阳者做老大,而刘邦虽先破咸阳却仍将老大位置让给项羽。如今刘备在巴蜀深山,怎能轻易称帝?
刘备对费诗的反驳并未在史书中留下记载,但费诗被贬谪到永昌去上班却是事实。永昌之地,当时是一片荒芜,与今日的亚马逊森林相似,瘴气、野兽遍地。这看似是对费诗的反驳,实则体现了刘备的打击报复。将忠臣贬谪到如此险恶之地,无疑暴露了刘备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想篡位称帝。
习凿齿和裴松之都认为刘备作为一个创业者,名正言顺很重要。他称帝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口号。小生认为,即使费诗应该贬官,也不应被送到那种蛮夷之地。刘备的行为不仅是让臣子明白道理,更是为了打击报复。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刘备想篡位称帝的想法。相较于曹操,刘备更像是奸臣。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而在这些戏剧性的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刘备的行为,无疑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在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真相往往被掩盖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