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为什么楚国没有趁机攻打秦国 不是不想
在波澜壮阔的长平之战结束后,尽管秦国最终胜利,但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据史书记载,秦国在战斗中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自身伤亡惨重,达到了二十五万之多。这场战争的消耗让秦国几乎耗尽了国力,士兵的死亡超过了一半,国内空虚,虚弱不堪。
当时的秦昭王为了战胜赵国,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亲自到河内征兵,甚至征兵的年龄下放到十五岁。这一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战争疯狂的秦国。就在这个时刻,地广人多的楚国,为何没有趁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趁机进攻秦国呢?难道他们没看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实际上,楚国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我们知道,长平之战时的秦国虽然强大,但也并非无敌。秦国占地约8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而楚国,其占地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更是高达500万。从数字上看,楚国的实力足以与秦国抗衡。而且,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耗巨大,显得并不那么强大。从表面上看,楚国完全有可能趁秦国全力攻打赵国之际,发动攻击,扩张自己的版图。
历史事实并非如此。那是因为,虽然楚国地广人多,但在长平之战期间,其政权正面临剧烈的动荡。楚倾襄王病重,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人质。熊完偷偷返回楚国继承王位后,面临着政权不稳定的困境,军政大权并未掌握在他手中。也就是说,熊完在楚国的处境艰难,无力出兵攻打秦国。
不仅如此,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熊完还需要与秦国示好,获取秦国的支持。如果秦国站在他的敌对一方,他的处境将更加危险。尽管楚国看到了袭击秦国的机会,但由于内政的不稳定,他们无法抓住这个机会。
楚国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是由于自身政权的动荡和不稳定,让他们无法出兵攻打秦国。这也让秦国一心投入到长平之战中,没有精力去干预楚国的内政。对于熊完来说,他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处理朝政的事情。这就是历史的真相,也是我们理解历史的角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