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谈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孔明非将略之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的北伐战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篇章。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易中天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坚定地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注定要失败,其原因深入探究后有三个: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亮非将略之才。
在《品4》中,易中天细细道来三国鼎立之后的历史轨迹,直至西晋统一的过程。他重新解读了诸葛亮,指出其擅权与曹操并无两样。固然是傀儡,刘阿斗又何尝有权?至于诸葛亮本人,其职务和曹操一样,都是丞相。易中天表示,两人的政策都是“虚君实相”,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易中天看来,诸葛亮和曹操的民间形象差异,完全是文学创作所致。社会不仅需要正面典型,也需要反面典型。曹操挡了士族地主阶级的路,只能被塑造成大白脸。而诸葛亮则因文学作品的渲染而变成了天使。
对于刘禅的“弱智”评价,易中天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刘禅并不弱智,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他迅速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分散,让行政和军事各自独立,这明显是一种政治智慧。易中天推测,诸葛亮之所以不还政给刘禅,是因为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虚君实相”。
坚持北伐对于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他死后最重要的事业。在易中天眼中,尽管他知道北伐的困难重重,但他仍然坚持的原因在于他内心深处的理想。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早已设计好了未来要北定中原的计划。即使形势有所变化,只要有一丝机会,他都会抓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易中天还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个故事疑点重重。为了平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诸葛亮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马谡的处理只能是四个字:从重从快。这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决心和果断,也展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
易中天的解读为我们揭示了三国历史的另一面,让我们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生动、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