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刘邦之子刘长不作死就不会死
刘长,这位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又名淮南厉王,是刘邦的小儿子。公元前196年,他被封为淮南王,那时的他才只有三岁。他的故事起源于一个绝望的母亲,自杀以求解脱,而他却在这混乱中展现出骄横跋扈的一面。他的生活背景充满了波折和冲突。
被封为淮南王的刘长,在文帝时期表现得尤为骄纵。他常常与皇帝一同乘车出猎,甚至在封地不遵守汉法,自作法令,公开对抗朝廷的权威。尽管他在母亲的离世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吕后的抚养,得以幸免于难。这也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他的行为和性格都与吕氏一脉相承。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朝廷内外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当大臣们开始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时,刘长因其年幼和母亲家族的不良背景被视为不适合的人选。最终代王因其仁孝宽厚、家族善良以及长子名正言顺的优势被选中。成为皇帝后,刘长自持是皇帝的弟弟,更加骄横跋扈,藐视朝廷。他不仅对待皇帝如同兄长,而且在淮南国内,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赶走中央的官员,废除大汉的法律,制定自己的法律,甚至在衣食住行方面模仿皇帝。这种公然挑战朝廷权威的行为无疑加深了朝廷与淮南王之间的矛盾。
刘长的叛乱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王位的废除和生命的终结。他对大臣辟阳侯的怨恨使他失去了理智,竟然将辟阳侯刺杀。尽管汉文帝念及兄弟之情,没有将他处死,但多次下诏责备他。刘长并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勾结匈奴和闽越公开叛乱。事情败露后,他被召到长安受审,最终因犯叛国大罪而被削爵并贬到蜀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淮南王国也被取消,收归中央。刘长的故事以他的悲剧收场,警示世人权力的诱惑和骄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权力和欲望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兄弟之情、亲情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故事。这不仅让人思考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人反思如何在情感和法律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