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期到底有几个蜀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蜀
《论蜀国地望与甲骨文中的军事印记》
天津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杜勇先生,最近发表了关于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的见解。他提出蜀国可能位于河南长葛。对于这一观点,我有一些疑虑和探讨。
关于杜勇先生提到的河南长葛在先秦时期就有“蜀”这一地名的问题,他引用了《XXX》中的“长社有长葛,有蜀城,有蜀津。”“惠王元年,韩、赵合伐魏,战于蜀泽。”这场战役实际上指的是浊泽之战,地点在山西运城,而非河南长葛。对于杜勇先生的这一观点,我持保留意见。
甲骨文中的“蜀”字卜辞确实存在多个解释。学术界对于那片甲骨上的“蜀”究竟指的是哪个地方的“蜀”尚未达成完全共识。杜勇先生在文章中引用了多条卜辞,然而这需要严谨考证,以确保引用的卜辞说的是同一个“蜀”。比如,有一条被考证过的“蜀”一般认同在新郑西南,也就是长葛。但这个“蜀”在牧野之战后不久就被周朝讨伐,与杜勇先生所说的“蜀”是否一致,尚待商榷。
杜勇先生为了证明“蜀”就在长葛,引用了一条卜辞“缶于蜀”。另一条卜辞“贞,吴弗其哉羌、蜀”表明羌、蜀两地相近。鉴于羌人故地在秦岭、渭水之间,那么这个“蜀”很可能指的是陕南、川西北之“蜀”。这也对杜勇先生的观点构成了挑战。
杜勇先生引用了甲骨文中的“氐蜀射三百”。这看似是商王向蜀国征兵的意思,然而这恰恰成为了反驳杜勇先生观点的最有力证据。三百射手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说明这个蜀国的军事实力相当强大。这在商王朝的铜路上,离殷墟不远的长葛,似乎并不符合常理。商王朝不会允许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方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特别是在自己的大动脉之上。
虽然杜勇先生对甲骨文的研究深入,但在论证蜀国的地望时,仍有一些未解之谜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深入的研究来揭开这个谜团。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