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屡现“吹牛”简历:伪装党员 无中生有
高校就业季来临,一些毕业生的简历却频频出现伪装和夸大现象。学生会干事摇身一变成干部,共青团员被“眨眼”成员,甚至有人通过短期培训便声称自己是名校硕士毕业生。这种虚假的包装背后,其实隐藏着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和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
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毕业生为了争取就业机会,不惜夸大简历信息,甚至无中生有编造经历。这种“注水”的简历不仅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更严重地危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据黑龙江万家宝鲜牛奶(投资)有限公司的招聘经理程雨佳透露,他所接触的简历中,平均每5份就有1份存在可疑或不实之处。
伪装党员、虚报学历、无中生有实习经历……这些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魏斌主任就发现了有些学生将共青团员身份伪装成党员,还有学生在简历中夸大自己的职务或学历。为了显得更真实,有的学生甚至编造了整个实习经历,包括职位、工作内容和业绩。
这种造假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核实简历的成本高,用人单位很难对每份简历进行逐一核实;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沟通机制和诚信数据库,一旦简历被查出“注水”,顶多是失去当前的求职机会,并不影响以后的求职,使得“注水”的成本很低。
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短视的做法。面对经济转型和择业观的变化,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身能力,而不是在简历上寻求虚假的优越感。国际关系学院的李家兴副校长表示,有些毕业生并非找不到实习机会,而是想获得实习经历却不愿付出劳动,这反映了他们的侥幸心理和诚信观念的淡薄。
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不仅需要用人单位加强简历核实,更需要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全社会统一的诚信数据库和相应的沟通机制,提高造假者的成本,让不诚信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