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时,曹爽如果起兵反击的话会有胜算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曹魏宗室、权臣,他的名字叫做昭伯,是大司马的长子。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份——嘉平元年(249年)。在这一年,一场关乎曹魏命运的政变悄然展开。
当时,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同曹叡前往高平陵祭祀的机会,在洛阳城内发动政变。他迅速控制了武库和京城,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和执行力。大司农桓范矫诏逃出平昌门,急匆匆地前往寻找曹爽,告诉他这一紧急情况。
曹爽兄弟得知城内有变后,乱作一团。桓范建议他们带着皇帝驾幸,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共同讨伐司马懿。关键时刻,曹爽兄弟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桓范焦急地说:“生死关头,大将军你更应该果断决策。”曹爽还是犹豫不决。
桓范又说:“我有大司农印,可以为你筹措全国军粮。你还担心什么?”曹爽似乎没有听从桓范的建议。司马懿预料到了这一切,当桓范逃出去后,有人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笑着说:“桓范虽然善于谋划,但曹爽肯定不会听从他的建议。”正如司马懿所言,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最终曹爽投降了司马懿交出兵权后落得被诛灭三族的下场。这让我们思考一个假设如果当时曹爽果断决策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一起讨伐司马懿结果会如何呢?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手里并没有多少兵马他依靠的是三千死士占据了武库和京城而曹爽身为大将军掌管着全国的军队虽然部分军队离开了京城但其他地方还有兵马例如许昌等地以及大部分州仍然效忠魏国皇帝如果曹爽起兵反击司马懿他仍有相当大的实力因此如果当时曹爽果断决策团结起来对抗司马懿的话司马懿仅凭一城之力恐怕难以抵挡魏国好几个州的兵马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曹爽的无能放弃抵抗最终让自己走向了悲剧的深渊白白送了自己的小命让人扼腕叹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