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国灭郑,没有引起诸侯的联合讨伐呢-
在战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几个大国的地位逐渐凸显,如秦国、赵国、魏国、韩国等,它们与齐国共同构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而在这些国家之间,又存在许多小国,如滕国、邹国等。尽管这些国家看似各自为政,但实际上,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大国的影响。其中,齐国灭宋事件尤为引人注目。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国,此举看似强大,实则代价沉重。仅仅两年后,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合起来进攻齐国,连下七十三城。与此韩国灭郑的过程则相对平静。
齐国灭宋后遭受五国联合讨伐的原因复杂且深远。齐国在战国中期的崛起使其地位日益显赫,其消灭宋国更使得其他诸侯国感到忌惮。齐国与燕国的恩怨也为这场战争埋下了伏笔。而在笔者看来,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宋国本身是一个大国,其富庶之地使得周边大国眼红不满。与此相对,韩国消灭郑国的过程则没有引起类似的反应。
韩国在即将灭郑之际,遭遇了郑国的内乱,这无疑为其灭郑创造了机会。公元前375年,韩国成功吞并了郑国,迁都新郑。尽管韩国消灭了郑国,其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并未得到提升。究其原因,韩国的实力在战国七雄中一直较为薄弱,其对外行动多跟随三晋联盟,即经常与魏国、赵国一起对外出兵。周边诸侯国并没有将韩国视为主要威胁。
齐国灭宋与韩国灭郑引发的反应不同,还因为宋国与郑国的地域价值差异巨大。宋国拥有繁荣的商业都会和广阔的疆域,而郑国则只能算是一个小国。韩国消灭郑国的行为并未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强烈反应。
韩国虽然成功消灭了郑国,但其并未因此跻身战国七雄的行列。在战国末期的战争中,韩国甚至成为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山东六国之一。究其原因,除了韩国的实力较弱外,还与其对外策略、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充满了变数,正是这些变数使得历史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