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 理想浪漫却不曾触到南京之痛
《拉贝日记》:灰色历史的彩色
在《南京!南京!》的热潮之后,备受瞩目的《拉贝日记》终于上映。面对这部令人期待的作品,我不得不承认,对于那段灰色历史,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影院里,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回溯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
南京的院线似乎在回应观众的期待,为《南京!南京!》准备了充足的放映场次。《拉贝日记》却悄然在影迷心中激起了新的涟漪。在万达影城,我几乎找不到放映《拉贝日记》的影厅,只有工人影院的一个小厅在宣告着这部影片的首映。
影片巧妙地融合了彩色和黑白资料片,这种手法让人眼前一亮。史料片和后期拍摄的影片的结合,无疑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我必须坦言,彩色画面的运用在我看来并不成功。整部影片下来,并未引发我内心的共鸣。我曾听闻王家兄弟对陆川的期待和赞赏,现在看来这样的期待似乎落空了些许。
原以为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拍摄南京大屠杀会呈现一个更为客观的还原,但影片中德国人更多地聚焦在个人英雄主义和人性反省上。这并不否认拉贝先生和他的同伴们所做出的贡献,但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影片中的国际友人似乎还有时间展开跨国恋情,这让我感到有些突兀。影片结尾处,拉贝与失散的妻子重逢的桥段显得有些老套和俗套。在我看来,《拉贝日记》中对人道救援的刻画几乎是理想化的,而中国人的角色似乎成为了配角,这样的处理似乎有些失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或许是老外导演对历史的解读方式吧。无论如何,《拉贝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与其说它是为了德国人歌功颂德的作品,不如说它是一个对人性多面性的。尽管在某些方面理想化、浪漫化,但其中的情感冲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德国人的《拉贝日记》,虽然与中国人有关,但更多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文/娱乐观察员纳兰惊梦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