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夜宴》撞脸的启示
春节的钟声还未远去,一曲《唐宫夜宴》如春风般席卷而来,火了整个大江南北。就如俗话所说,人红是非多,节目走红亦是如此。近期,《唐宫夜宴》意外卷入一场“撞脸”风波,引来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质疑其与央视三年前的节目《国家宝藏》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究竟《唐宫夜宴》之火燃烧到了何种程度?这个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仅仅一个片段在社交平台上就收获了千万次的观看。该节目以唐朝夜宴的乐师们为主角,再现了唐朝少女们从精心准备、细致妆扮到夜宴演奏的整个过程。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巧妙地将《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著名画作以及出土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文物宝藏元素融入其中,让观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大唐时代。
网友所指的“抄袭”,实则出自《国家宝藏》第二季中的《唐代服饰艺术再现》。这一节目同样采用真人复原服饰和化妆的演出形式,展现唐朝的风采。那么,这是否算作抄袭呢?大众和多数网友都认为,这仅仅是艺术手法的相通,而非抄袭。就连《国家宝藏》的出品方央视文艺也发表声明,明确表示这与模仿抄袭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这种利用现代手法再现历史的方式,其实早已有之。
尽管“抄袭”的帽子基本被摘下,但这起“撞脸”风波仍然给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飞”入寻常百姓的心中?这就需要不断地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借鉴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把握借鉴的边界,避免陷入抄袭的泥潭呢?央视文艺在声明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关键:“鼓励文艺节目在借鉴交流中创新。”是的,关键就在“创新”二字。文艺工作者需要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文艺表现形式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才能越讲越精彩。
在这个春节,《唐宫夜宴》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而这场“撞脸”风波,也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工作者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的挑战与机遇。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文艺作品,能够深入挖掘历史和文化内涵,用创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