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不要等春晚来告别自己
赵本山再度以作品《不差钱》荣登春晚小品王的宝座,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巴蜀鬼才”魏明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今年语言类节目的水准普遍下滑,而《不差钱》相较于赵本山以往的小品,表现平平,其主要作用似乎更多地为他的徒弟们做了广告。
我深深认同魏明伦先生的观点。对于广大观众而言,《不差钱》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惊喜。赵本山之所以能再次封王,并非仅因其艺术表现的精湛,而更多地是因为其他小品的争气不足以及赵本山在春晚小品领域长期积累的超强人气。换言之,赵本山的封王既得益于对手的表现不佳,也源于其自身的深厚底蕴。
评价一个文艺作品的成功,除了演员的表演技巧,更在于作品内容的精彩程度。《不差钱》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滑稽搞笑的元素,且赵本山两位高徒的才艺展示也引人注目,但作品内容过于粗糙、随意,缺乏新意和亮点。
优秀的小品应该既有娱乐性又能引人深思,在笑声中给予观众启迪和教益。对于这一点,赵本山应该有着清晰的认识。尽管他多年参与春晚,但艺术水准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比起现在的《不差钱》,人们更念念不忘他过去的作品,如《拜年》、《三鞭子》等。这些作品贴近百姓生活,又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在幽默与调侃中传达出一种布善抑恶、激浊扬清的情绪与力量。
观众是有判断力的。只有精心打造的作品才能打动他们,而粗制滥造只会让艺术失去光彩,导致人气流失。《不差钱》的创作过程短暂,从构思到上演仅半个月时间,内容粗糙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的赵本山已不再是那个为春晚充满热情和激情的赵本山。他功成名就,身家数亿,拥有自己的影视公司和演出团队。但他仍然参加春晚,除了商业考虑,也因为他知道许多春晚的赞助商每年都在依赖他的名字投放广告。
自小品《卖拐》之后,赵本山的作品就开始走下坡路,观众的批评声不断。尽管他曾给观众带来欢乐并为小品艺术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他的小品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赵本山应该明白,观众喜爱的是能给他们带来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赵本山,而不是坐吃老本、缺乏新意的赵本山。
如果赵本山真的无心创作,无法拿出好的作品,那么或许他应该考虑告别春晚。毕竟对于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职业声誉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观众对他失去兴趣,不仅他的半生英名会受损,他的影视文化生意也会受到影响。赵本山不能永远活在观众的回忆里,他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以优秀的作品回馈观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