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为人耿直,为何却总是被孙权冷落呢?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被悄然遗忘在了角落,那就是张昭。在武昌称帝的大典上,万民欢庆,功臣们纷纷被赋予了无上的荣耀,有一个人却未能享受到这份荣光,他就是张昭。
当同事们纷纷向张昭道贺,预言他即将登上丞相的高位时,张昭也曾自信满满。当任职通知公布时,人们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丞相之职并未如预料那般落在张昭的肩上,而是赋予了孙邵。这个孙邵是何许人也?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
孙邵并非无名之辈,他曾在大名人的麾下担任秘书,被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担任丞相三年,并未有惊人的建树,默默地离世了。那么,为何张昭未能得到孙权的青睐呢?
回首过去,张昭与孙权共渡了许多难关,对稳定江东局势居功至伟。在赤壁之战时,张昭的主张投降的观点成为了他一生的痛点。在孙权的一次宴会上,张昭遭受了冷落的待遇,让他深感尴尬。
孙权真的不知道张昭的功绩吗?并非如此。孙权的冷落与张昭的性格有关。张昭性格直率,常常以老资格自居,对孙权的言行常常直言不讳,这让孙权感到难堪。随着岁月的流逝,孙权对他的厌恶也与日俱增。
张昭在此次事件后,主动请求担任虚职,并最终选择退休回家养老。他在家撰写书籍,度过晚年。他的生平事迹被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的光辉篇章。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氏。他是三国时期孙吴的重要臣子。他在创业时期被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负责文武之事。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他。他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在赤壁之战时,他持主降论。
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他为绥远将军。由于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孙权并未让他担任丞相。张昭晚年时不再参与政事,转而撰写《春秋传解》及《论语注》。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的逝去,为历史留下了一段令人感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