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买卖官爵有多疯狂?
早在千古一帝的时代,官爵的买卖便已萌芽。据史书记载,那一年,罕见的蝗灾席卷而来,为了充实国库,秦始皇亲自下令昭告天下,开创了官爵买卖的先河。只要捐赠谷子千石,即可晋升一级官爵,共设二十个等级,按捐赠数量封赏。
在那个时代,秦朝的官职制度由爵、秩品和职务三部分构成。职务决定官员的权力大小,秩品则决定官员的等级和俸禄,而爵则仅仅代表一种贵族身份。换算一下,千石谷子大约能换得600石小米,相当于至少18吨的小米。按照现在的物价,一斤小米5元,想要晋升一级官爵,至少需要花费18万人民币,而这还仅仅是一个贵族身份而已。
到了汉朝,官爵买卖不仅可以用粮食交易,还首次支持用铜钱进行交易。汉武帝宣布允许8级以下的爵位进行买卖,并公开报价。初次购买需要17万铜钱,每升一级则需再出两万,当达到八级时,总价已飙升至惊人的31万铜钱。
到了东汉灵帝时期,官爵买卖更加变本加厉。灵帝不仅将所有官爵明码标价,还深入研究每个官爵的定价。他制定的官职价格是此官职本身俸禄的100倍,这让一些大官爵难以售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灵帝想出了一个分期付款的办法,只需先付三分之一的款项,剩下的钱可以在上任后慢慢还。
到了三国时期,官爵买卖已经疯狂至极。为了补充国库,朝廷甚至通报全国,只要捐出500石粮食或500两白银,就可以安排一个九品芝麻官。付出更多,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官爵封赏,但实则并无实权。而到了后来,甚至连皇上特赐的顶戴花翎都能买卖!
这一买卖官爵的现象,不仅展现了古代帝王为了国家财政而采取的各种举措,也揭示了官爵在当时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秦始皇开创官爵买卖的先河,到汉武帝、灵帝以及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变本加厉地推行,这一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买卖官爵的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也揭示了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