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时明朝军备如何?边境兵备废弛
明朝军备状况及其衰落:历史的深度剖析
自北伐之后,明朝的北部边防逐渐趋于平稳。在长时间的安稳之中,巡逻并缩边成为常态,大规模的北征行动变得稀少。瓦剌忙于统一诸部,与明朝之间的军事冲突也减少了许多。仁宣时期的长时间缩边带来了一种隐忧,那就是边境兵备的废弛。
王毓铨先生在《的屯田》一文中详细列举了屯田失额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屯田的欺隐和占夺。这种局面不仅导致了军屯土地的丧失,更使得军屯士兵被其他各种差役占据,无暇耕种,最终田土抛荒,子粒无收。在宣德八年年末,山东巡按张聪发现军额大量缺失,领军军官的回应只是“俱有差遣”,令人无奈。
连山海关这样的重要关卡,驻守兵力之薄弱令人震惊。这不仅揭示了当时辽东私役之风的严重性,更揭示了屯田和军士双双失额的严重后果。将领素质的急剧下降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太祖成祖时期以武功起家的将领们,在宣德之后逐渐变得腐败疲软。他们兼并土地、私役士卒、贪污克扣等恶行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到了正统时期,亲征的侯伯勋贵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从未上过战场。这些人军事素质薄弱,大多属于“勋二代”、“勋三代”,他们年轻气盛,顶着侯、伯、都督的光环,实则毫无军事素质可言。御史陈智曾一针见血地抨击他们忽视军旅之事,生活腐化。
明朝军队的衰败之速令人震惊。主帅们号令不一、心胸狭窄、应变无能,军风怯懦颓怠、军纪涣散。早在正统四年,就已经有人对明朝军队的表现提出严厉批评。爬索实录中展现的北方各镇镇守的表现,更是充分展现了明朝军队的种种问题。
明朝军队在安稳之中逐渐失去了战斗力,其衰败之速令人警醒。从北征到平定和硕特部之战的阶段,再到明英宗北伐相当于放弃北疆后直接发动平定准噶尔部之战的时期,明朝的军事状况一直不容乐观。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