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出身的颜真卿,他的作战能力怎么样?
在公元755年的那个深秋,安史之乱如狂风骤起,席卷了北中国。那时,人们尚未明白灾难的源头,而一位温文尔雅的文人——颜真卿,挺身而出,成为了平息这场动乱的第一道曙光。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内,以笔为剑,书写了一篇讨伐安禄山的檄文。
仅仅一日之间,他便召集了一万多名士兵。这股力量如同黄河之水,汹涌澎湃,迅速汇聚成了二十万的大军。这些战士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文人作为他们的领袖,一支前所未有的英勇队伍因此形成。
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也参与了抗争。面对安禄山的庞大势力,他们遭受了残酷的打击。颜杲卿被俘后,安禄山残忍地割下了他的舌头,剁下了他的手,以此来动摇颜真卿的意志。颜真卿的坚韧超越了想象,他并未屈服。相反,他和他的家族共计三十余人,为抵抗叛乱献出了生命。颜季明也在斗争中英勇就义。
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牺牲者,颜真卿写下了《祭侄帖》。这篇文字被书法家们誉为《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甚至有人因其饱含的生命热情和投入而称其为天下第一帖。
颜真卿在46岁那年举旗骑马,率领二十万大军对抗安史之乱的军队。他的英勇和决心令人震惊。令人难以置信的是,28年后,74岁的颜真卿再次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安抚各地的藩镇。尽管年迈,他仍然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任务。派他去的原因是他平息安史之乱的功勋无人能及,他完全有能力去说服和教育那些称王的藩镇。
李希烈用尽了各种卑劣手段来对付颜真卿。他试图将颜真卿烧死,但颜真卿始终坚贞不屈。最终,李希烈为了报复,处死了颜真卿。那一年,颜真卿76岁。
颜真卿用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尊严,他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中的文化人格树立了典范。他的事迹令人感动,他的英勇令人敬佩。看他的《祭侄帖》和生平事迹,我们不由得泪流满面。他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华英雄的骄傲!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人,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