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除掉魏延呢?只因为他长了
在人生的征途上,总有那么一些人,胸怀壮志,梦想着能开创一番辉煌事业。当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人至中年却仍感一事无成。但刘备,他的精神令人钦佩。他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让他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更令人敬佩的是,刘备擅长发掘并拉拢人才。当他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后,历经无数磨难,却始终能得到他们的坚定支持。关羽和张飞,他们宁愿放弃其他发展机会,也要跟随刘备共创大业。这份忠诚和信任,足以证明刘备的人格魅力。
当魏延投降刘备时,刘备更是展现了他的器量和智慧。他没有对魏延有所提防,反而大胆让他镇守汉中这一蜀国的重地,并赋予他镇远大将军的职位。为何不让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去镇守呢?这是因为刘备善于用人。他明白魏延的综合战力在张飞之上,而且魏延展现出了难得的大将气质。对刘备来说,魏延是他可遇不可求的人才。
至于诸葛亮为何对魏延记恨在心,甚至在临死前都要安排人除掉他,这其中原因复杂。难道是因为魏延天生有“反骨”,注定会背叛蜀国吗?其实并非如此。魏延的死亡源于他投降前的一件事:他杀了韩玄。韩玄是魏延的主公,但一直不被重用,因此魏延心生怨恨。在刘备攻打长沙时,魏延终于忍无可忍,杀掉韩玄,以此向刘备邀功并寻求投靠。
诸葛亮因此看出魏延的野心和冲动。在诸葛亮看来,为了邀功而杀害自己的主公是小人的行为。尽管魏延有实力,也为蜀国做出了贡献,但诸葛亮始终对他的忠诚持怀疑态度。刘备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魏延这是表达忠心的方式。事实上,魏延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但诸葛亮的担忧始终存在,直到他临死都要确保魏延的铲除。
刘备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坚韧精神、用人智慧以及对人才的珍惜都值得我们学习。而魏延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人才的重要性以及识人善任的必要性。诸葛亮与刘备在人才观上的分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