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百万,徐寿辉的起义为何会失败?最终的下场如何
自古以来,王者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每个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无数的战乱。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草莽英雄的故事,他们曾一度风云际会,但最终命运多舛。
在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受够了朝廷暴虐的数万民众,在徒、刘福通等人的号召下,于大别山北起义。短短两三月间,朝廷在大别山北麓的统治已岌岌可危。而在大别山主峰一带崛起的另一支起义队伍,其初代首领竟是一位乡间小贩——徐寿辉。
徐寿辉貌不出众,行事却十分正直。他参与的所谓“红巾军”,起初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因状貌非凡且行事正直,他成功击败其他发起人,成为红巾军的第一代领导人。凭借自身的威名和百姓对元朝廷的怒火,徐寿辉带领红巾军势如破竹。仅一年时间,就占领了以今湖北省黄冈市为中心的江西、湖南的大片地区,队伍也扩大到数十万人。至极盛时,他几乎指挥着百万大军。
随着队伍的壮大,红巾军也不满足于自己农民政权的身份。于是,徐寿辉在起义仅两个月后,就率领红巾军以蕲水(今湖北浠水)为都,自称皇帝,定国号“天完”,改元为“治平”。好景不长。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前后,徐寿辉被政权丞相倪文俊架空,成为徒有虚名的傀儡皇帝。最终,陈友谅成为了红巾军的实际操纵者,徐寿辉的“坐拥金山”也只是徒有其名。
在徐寿辉与陈友谅的冲突中,二人的矛盾逐渐激化。元至正十八年(1358),徐寿辉意图迁都龙兴(今江西南昌),却受到陈友谅的阻挠。次年年末,徐寿辉在行至江洲(今江西九江)时被陈友谅埋伏,支持者折损殆尽。最终,陈友谅派部下偷袭徐寿辉,将其头颅击碎。
徐寿辉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一个乡间小贩到统帅百万大军的领袖,再到被架空、遇害的悲剧人物,他的命运与红巾军的兴衰紧密相连。而他的“天完”政权,也在历史的传承中被不断演绎和歪曲。这一切,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话题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