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伟李菁退出德云社 反三俗打响第一炮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场关于“反三俗”的似乎正在酝酿之中。从郭德纲到何云伟和李菁退出德云社,这场运动似乎打响了一个响亮的开始。当我们深入“三俗”究竟为何物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便浮出水面。
“反三俗”的呼声反映了民众对于文化环境的期待与担忧。究竟哪些人与事属于“三俗”,以及如何去反,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过于激烈的行动不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反而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毕竟,“三俗”问题属于文化范畴,其含义及具体内容复杂多样,不易把握。
对于“俗”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是大众化的、通行的、习见的;是与高雅相对的、让人厌恶的;是指世俗,与出家修行和出世相对应。而“三俗”中的“庸俗”、“低俗”、“媚俗”,虽然各有细微差异,但都带有“俗”字,这是它们的共通之处与实质。
问题在于,“三俗”并不违法,甚至算不上是道德问题。例如,我们或许厌恶芙蓉姐姐和凤姐的俗不可耐,但她们并未违法缺德。她们只是将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展现于世,无涉他人。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其他“三俗”现象。对于“三俗”的反击,应当侧重于对“媚俗”的抵制,因为媚俗的媒体才是推动“庸俗”和“低俗”现象的真正推手。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俗”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是根本反不了的。正如人们常说的,“长得丑不是你的错,跑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管理部门应该着力反对的是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而不是人们私下的“俗”意识、习惯和生活在文化与精神领域。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厕所”,而不应该被强制进入“公共厕所”。文化与精神领域的“公共厕所”只会带来公害,必须坚决消除。
“反三俗”不应该是一场运动式的狂欢,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与选择。我们需要抵制的是那些真正有害的“三俗”现象,而不是一切带有“俗”字的事物。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健康、多元的文化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自由表达、交流和理解,而不是被一种单一的声音所笼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