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手持免死金牌的大臣都很惨 正所谓欲加之
探索古代免死金牌背后的秘密:为何手持此牌的大臣命运多舛?
在古代,有一种比金银财宝更为珍贵的物品——那就是免死金牌。拥有它,仿佛拥有了一张护身符,能够免除一死。但历史告诉我们,手持免死金牌的大臣们,命运往往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神秘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免死金牌的雏形已经出现。此后,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赏赐方式,只是具体形状和材质有所不同。皇帝赐给臣子免死金牌,旨在让功臣放心,无需担忧“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那些得到免死金牌的功臣,结局如何呢?
以韩信为例,他为刘邦打下大半江山,功勋卓著。刘邦称帝之初,对韩信极为优待,不仅拜将封侯,还赐给他一块铁券(免死金牌)。韩信对此激动不已,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他最终却被和联手骗入皇宫,身首异处。他临死前可能还在疑惑:“我有免死金牌,为何还敢杀我?”
再比如唐代的侯君集,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征讨吐谷浑、灭高昌的战事中功劳卓著。唐太宗为表彰他的付出与贡献,赐给他免死金牌。侯君集后来仍然被朝廷下旨处死。
皇帝在赐予免死金牌时,往往也会留有一手。博物馆中收藏的免死金牌上,刻有“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的字样。这意味着,一旦皇帝认定大臣谋反,免死金牌就失去作用。被杀的功臣往往罪名都是谋反,或因他人谋反之事而受牵连。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即使大臣冤枉,也难以申诉。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手持免死金牌的大臣们,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仍然难以完全逃脱命运的捉弄。
免死金牌虽然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赏赐,但并不是万能的。皇帝在赐予免死金牌时,往往会留有一手,以确保自己的权威不受挑战。手持免死金牌的大臣们,仍需谨慎行事,以免陷入不测的险境。这就是古代政治的残酷现实,也是人性的复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