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北晋国“邦墓”发现卫国编钟
近日,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考古发掘传来重大发现。在清理一座大墓时,考古人员意外发掘出一套由八件大小相次的甬钟组成的编钟。这套编钟甬部装饰雷纹,舞部则叠压在车马器下,部分甬钟因受压而破碎。考古工作者在四件甬钟的钲、鼓部发现了清晰的铭文,其中包括“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等文字。
这套编钟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为何会出现在晋国的邦墓中呢?据考古项目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京燕介绍,这套编钟与晋国的精美青铜器相比,纹饰略显呆板。她分析认为,当时卫国是晋国的盟国,这套编钟很可能是在晋国强盛时期,作为两国友好的象征流入晋国的。历史记载中,晋国和卫国最早结盟的记录出现在《左传文公七年》。
陶寺北墓地自2014年启动发掘以来,不断有惊人的发现。最近,该墓地的一座大墓开始大规模发掘清理。这座大墓与2016年发掘的编号为2016M1的对子墓(夫妻墓)东西并列,两者均为积石墓葬,椁上、下各铺一层鹅卵石,棺椁之间填满积石。从丧葬礼制分析,这座大墓的主人可能是春秋晚期的高等贵族,生前应为大夫级别的人物。
王京燕研究员还介绍了墓葬中的其他发现。在清理墓室时,发现了一个盗洞。南、北部棺椁之间发现了漆器,但因挤压变形,仅剩下红、黑色漆绘制的图案。墓葬中还出土了青铜器,包括铜鼎、铜壶、铜鉴和蟠龙鼓座等。其中,铜鼎有镬鼎和盖鼎之分,铜壶铜质精良,通体饰有夔龙纹。而蟠龙鼓座则是圆形,中间有空筒用于插鼓柱,三条蟠龙相互盘绕,形象生动。
这一重大发现为陶寺北墓地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关于这座大墓的更多细节和发现,将持续引发考古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山西陶寺北晋国“邦墓”发现卫国编钟的奇闻轶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历史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