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生产力低下,如何养得起那么多兵呢?
在战国时代,我们的古代历史被浓厚的混乱和动荡氛围所笼罩。这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诸侯间的争斗如火如荼,战争如同家常便饭一般。每一场战役下来,都会有无数的生命消逝,动辄数万人的伤亡令人触目惊心。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更是动员了超过百万的大军。那么,在这样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些国家究竟是如何动员如此庞大的军队的呢?
战国时期的各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农民在和平时期耕作土地,一旦战事爆发,便即刻投身战场。每一个健康的男子,从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都要承担起为国战斗的重任。不仅如此,连女子也需参与运输物资和屯田工作,为国家战争努力贡献力量。战国的动员能力极强。据估计,当时中国的人口约为两千万,可动员的军队数量却高达约八百万。无论是哪一个战国国家,都能轻易集结起数十万大军。
由于当时的运输补给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兵力都需要用于后勤和运输。十个士兵中,只有两人直接参与作战,其余八人则需要负责运输粮食和物资。当我们看到战国时期的数十万大军时,实际上真正负责作战的士兵数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由于长期的战争状态,各国纷纷扩大军队规模,国民经济也逐渐军事化。每个都城都设有专门负责征兵和训练的大夫。以齐国为例,仅国都临淄一个城市的市民就能集结起十万军队。其他各国也在拼命扩军备战,甚至到边地招募士兵。每个国家的军队规模都不容小觑。
古人有夸大自己军力的习惯。这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在战国时期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十万人的军队可能被夸张成数十万大军。虽然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战国时期的各国军队规模确实相当庞大。
战国时期的混乱和动荡,以及频繁的战争,促使各国动员庞大的军队。全民皆兵的制度、落后的运输补给能力、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倾向以及古人夸大军力的习惯,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军队规模庞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