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占据优势,为何却害怕诸葛亮北伐呢?
在风云激荡的北伐时期,尽管魏国在整体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却始终陷入被动防御的困境之中。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吴国与蜀国在诸葛亮的主政下重新建立了坚固的联盟关系,两者在北伐行动中的紧密配合,让魏国陷入了分兵把守的困境。魏国的防御战线被迫拉长至荆州、江淮和关中三个重要战场。魏国的实力尚未达到能在三个战场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地步,因此只能选择采取守势,以被动防御为主战略。
拥有绝对优势的魏国,在战略上拥有充足的时间。如果进行和平竞争,囤积粮食,长期而言,魏国必定会建立起压倒性的优势。在战略层面上,魏国并不需要急于求成,反而是吴蜀两国因为国力相对较弱,显得更为焦虑。
诸葛亮北伐的时期,正值曹魏的曹睿执政时期。当时曹睿继位年龄尚轻,政权主要由曹休等人辅佐。朝廷内外存在各种明暗的政治斗争,对外战争并非首要任务。与此蜀汉内部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南中地区甚至出现叛乱。但在诸葛亮的整顿下,局势逐步稳定,他南征平定南中,后方得以安定,为北伐做好了充分准备。
曹魏对蜀汉的判断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刘备和关羽有能力率军主动出征,其他人则不足为虑。加之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惨重,实力大损。在刘备和关羽相继去世后,魏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付东吴方面,对蜀汉只是进行监视,并未认识到蜀汉主动出击的能力。这也导致了魏国在诸葛亮第一次大举北伐时的措手不及。
当时,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完全出乎魏国君臣的意料,天水四郡纷纷响应,孟达在上庸也蠢蠢欲动。由于司马懿迅速平定了孟达,并在某些地区未能完成阻止魏军的任务,诸葛亮的北伐功败垂成。此后,曹魏调整了,将防御重点转移至魏蜀交界地区,以关中为基地长年驻守重兵集团进行防御。这使得诸葛亮后续多次北伐都难以突破曹魏的防线,最终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