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很古怪,拍错他的马屁下场很惨
趣闻:那些因误解皇帝心意而“拍马屁失败”的秀才们
曾有人说过,猜透皇帝心思难如上青天。在清朝乾隆年间,两位老考生徐鼎和艾家鉴的故事,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乾隆三十三年秋,浙江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临安县的徐鼎,一位白发苍苍的秀才,带着满心的期望赶赴考场。那时正值乾隆皇帝平定缅甸叛乱之后,徐鼎猜想这次考试的主题必定与此相关,于是他倾尽全力撰写了一篇名为《平缅表》的文章,全文倒背如流。当考试真正来临,徐鼎却发现题目与他预想的大相径庭。不甘心交白卷的他,决定冒险将《平缅表》全文写在试卷上。他的这一举动并未得到预期的回报。乾隆皇帝在阅读到《平缅表》中的某些词句时,产生了误解。徐鼎试图以歌颂的方式表达对皇帝英明的敬意,却未能如愿。结果,徐鼎被误解为借歌颂之名行诽谤之实,最终发配边疆。
不久之后,湖南的艾家鉴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在一次省考中,艾家鉴因为作文题目与事先押题不符而陷入困境。他选择放下作文题,转而表达对朝廷事务的看法和建议,并写诗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心。艾家鉴同样未能猜透乾隆皇帝的心思。他的行为被理解为“妄控罪”,同样被充军乌鲁木齐。而徐鼎也因为误解皇上心意,被判处打屁股100板,革去了生员资格。
这两位秀才的故事让人深思。他们以为通过拍皇帝的马屁可以获取青睐和机会,却未能想到皇帝的心意并非轻易可以猜透的。他们的遭遇警示着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忠诚固然重要,但理解和尊重权力的真实意图更为重要。否则,即便是再美好的想法和行动,也可能因为误解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两位考生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的遭遇让人们开始思考应试教育与个人表达之间的平衡问题。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目标时,理解和尊重现实环境的真实需求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