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悍然起兵,为什么唐朝君臣还
大唐王朝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的背后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叛乱的源头,竟然是由姑息养奸、一手培养起来的头号叛贼安禄山。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揭竿而起,引发了一场震动天下的战乱。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玄宗最初的反应竟然是不信,直到情报汇集,才如梦初醒。
面对宰相杨国忠的轻率回答,玄宗竟然被其误导,以为凭借大义就能兵不血刃地解决叛乱。杨国忠似乎忽视了安禄山的十五万渔阳突骑并非儿戏。玄宗轻信了他的承诺,仅仅派出了一些将领赴各地募兵抵御,这样的安排无疑耽误了大规模战备动员的宝贵时间。
前线的大将封常清,虽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其牛皮也吹得震天响。然而他并未充分认清安禄山的实力和准备情况。实际上,安禄山的实力不容小觑,他早已准备了十余年,拥有二十余万野战机动部队和大量地方团练兵。他还秘密收养了八千多名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的壮士组成亲兵卫队。这些情况作为宰相的杨国忠本应熟知。为何在大唐君臣眼中,安禄山如此轻易地就能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叛乱呢?
这背后的原因,源于昔日的大唐太过辉煌,使得君臣们沉浸在往日的荣耀中,难以看清现实的形势。开元年间,节度使制度的推行虽然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使得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中原的折冲府已经废弃,中央的军队充斥着各种问题,毫无战斗力。节度使们俨然成了土皇帝,一旦野心膨胀,造反便成为必然。
即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其他的山崛起。面对安禄山的十五万渔阳突骑,大唐君臣的轻敌使他们陷入了巨大的被动之中。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意识到土地制度在农业社会的重要性。他们依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却未能理解时代的变迁已经带来了深刻的改变。这使得他们在应对安史之乱时,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