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曹植继位,曹魏又会是怎样的情况?
假如曹魏继位者非曹丕,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趣怪网小编为您介绍。
在历史的尘埃中,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与曹丕争夺皇位的斗争进入了关键阶段。曹植,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在文学与智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却在权力的漩涡中失去了继承权。他的命运被一系列事件所左右,如七步诗的故事,各种幽禁,最终在公元232年郁郁而终,年仅40岁。
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他的决策并非简单明了。曹操观察到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不相上下,因此他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曹操更看重的是“辅臣”的操行,也就是坚定稳健的定力。在这方面,曹丕表现得比曹植更为出色。
曹植身边的红人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曹操的决策。但曹植的铺张浪费,其实更多的是曹操做给外人看的借口。事实上,曹丕的生活同样奢华。
曹植并非没有长处。他的长处在于他的敏锐和机智。他曾著文点评历史,指出刘邦委任贤才的智慧。如果由他来接任魏王,他在用人方面或许会有不凡的表现。
曹植的军事才能虽不及其父曹操,但他多次随曹操出征,对父亲的用兵之术深有体会。他自信地表示,若被任命为偏将,他愿意率军亲冒矢石,为将士先锋。曹植还具有战略眼光,他反对出兵讨伐公孙渊,主张先发展华夏经济,待实力强大后再图辽东。
曹操去世时,魏国仍有一大批文臣武将。从“辅臣论”中可见,曹植是个懂得官场生存之道的人。他懂得如何与这些重臣相处,无论是文才、治国才能、智商还是情商,曹植都有能力应对。
曹丕即位后,对曹植有所约束,但曹植始终如静水般深沉。他在适当的时候称赞曹丕,如在曹丕代汉时上表称赞其“圣德龙飞,顺天革命”。这份自我约束的功夫,显示出了曹植的深沉与大气。
如果历史给予曹植机会,他的治国策略、用人之道以及战略眼光,或许能为曹魏带来别样的风采。历史无法假设,我们只能从历史的尘埃中探寻那些可能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