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论资排辈的规则为何人人叫
早在北魏时期,官场上的升官竞争已经如火如荼,官吏们为了上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使得官场乌烟瘴气。为了平息这场激烈的竞争,人事部门便提出了一种“论资排辈”的升官策略。这一方法并不关注候选人的政绩和考核结果,也不看重他们的硬性条件,唯一的标准就是资历大小。只要在现任岗位上任职时间长久,就能优先升任高一级的官位。
这种看似公平的升官方法,实则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它却得到了官场的广泛支持,并在五代之后成为升官的主要标准。吴思先生曾对这种制度有过深刻的评价,称之为“流线型设计”,是一种阻力最小、压力最轻、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肥缺分配办法。
论资排辈的核心在于资格和辈分成为硬指标,不易引发争议。每个人都会变老,因此这种制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已经资历深厚的老臣,关系多、经验丰富,常常是年轻人的师长或师兄,因此年轻人很难公开反对他们,反对者也难以形成势力。
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在相同资格和辈分条件下,通过抽签抓阄来决定前程,完全交给了天意和命运安排。而那些实权人物并没有因为论资排辈而受到影响,他们依然可以直接任命或保举、推荐他人入仕。这就让那些渴望快速晋升的官员找到了捷径,他们可以通过投靠权贵来获得快速升迁。
而对于那些满腔热血、初入仕途的愣头青们,论资排辈却成了他们施展拳脚的阻碍。他们必须长时间等待,才能有机会晋升。而那些普通百姓则只能将权力奉送给父母官,期望他们造福天下。这种制度却湮灭了人们的斗志和作为,助长了钻营、苟且和圆滑自保的风气。
论资排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官场上的升官竞争,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它让实权人物找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方式,却让那些有抱负的年轻人和百姓们失去了机会。这种制度不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反而助长了官场上的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