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史记之九:生时同乐死后同哀的殉葬
 传统文化 2025-08-13 01:59www.humatrope.cn剧情简介
        《史记秦本纪》中的殉葬制度
随着翻阅《史记秦本纪》,目光落在了秦武公与秦穆公的殉葬记录上。这两位君主,前者用了66人殉葬,后者更是高达177人。尽管数字背后代表了他们的权力与地位,但读来仍让人感到沉重。
秦武公的时代,殉葬制度刚刚萌芽,虽然初步尝试用人殉葬,但远未形成风尚。反观殷商时期,殉葬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人们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身边的人,死后都要随之而去。可见,司马迁说秦武公最早发明殉葬,实则谬矣。
秦穆公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但在殉葬方面却显得残忍。在他的殉葬队伍中,不仅有众多普通人,还有三位大臣:奄息、仲行、针虎。据说,秦穆公曾与众臣饮酒,酒酣之际,提出生时同乐、死后同哀的想法。三位大臣或许是被酒意冲昏了头脑,答应随君共赴黄泉。
老百姓对此做法极为不满,用《黄鸟》一诗表达愤怒之情。殉葬制度在古代备受争议,虽在秦汉时期有所收敛,但仍时有出现。秦始皇虽开创了兵马俑的先河,但殉葬的本质并未改变。辽代的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儿子甚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至于明朝,多位皇帝殉葬的嫔妃数量惊人。
历史长河中,殉葬之风几经起伏。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不禁感叹:古墓中的冤魂无数,难怪《盗墓笔记》里总出现神秘的“粽子”。这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安息。
再深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殉葬制度的存在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权力结构密切相关。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希望我们在了解历史的也能更加珍视生命,尊重每一个存在的个体。
 上一篇:下巴面相看相 长下巴的人一生命运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