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在琅琊的诸葛家和河内的司马家,人才辈出,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天空中交相辉映。今天,让我们跟随迷奇闻网小编的脚步,一起一位历史名人的传奇人生——诸葛恪。
俗话说,“凤有凤巢,鸡有鸡窝”,虽同为禽类,命运却各异。同样,诸葛恪,作为诸葛家族的一员,承载着无数的期望和关注。他与叔父诸葛亮,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诸葛恪,字元逊,是东吴大将军的长子,也是诸葛亮的大侄子。他的才华出众,名声远扬。二十岁时,他就被任命为骑都尉,成为吴王中的临时监军。他与东吴开国大臣的儿子们,如顾谭、张休等人,共同侍奉在皇太子左右,每日切磋技艺,学问。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被誉为“驴脸大将军”。有一次,孙权大会群臣,让人牵来一头驴,并在驴脸上写上诸葛子瑜四个字。当时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捧腹大笑。诸葛恪见父亲受辱,机智地添加了两字,使得孙权及群臣惊叹不已,于是将小毛驴赐予了他。
孙权曾单独问诸葛恪:“你认为你父亲与二叔诸葛亮谁更贤明?”诸葛恪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父亲更为优秀。”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巧妙地引用了东吴与曹魏、蜀汉的局势,说明其父侍奉的是英明的主公。这一回答让孙权大为欢喜。
诸葛恪不仅聪明机智,还善于言辞。在一次宴会上,他巧妙地回应了张昭的质疑,使得张昭目瞪口呆。后来在与蜀汉使臣的交往中,他更是展现了自己的外交才华。孙权曾对蜀国使者说:“你家诸葛丞相的大侄子阿恪很喜欢你的坐骑。”诸葛恪听后巧妙回应,令孙权非常高兴。
诸葛恪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丹杨郡的山民彪悍凶狠,对附近州县造成侵扰。为了征服这些山民,东吴屡屡发兵征剿和招安。诸葛恪见此机会,主动请求到丹杨任职,决心将山民逐出密林。这一举动展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
诸葛恪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勇于担当。尽管他的北伐之路充满坎坷,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关注他的传奇人生,他的故事背后的更多精彩细节。东吴的群臣普遍认为丹杨地区地势险要,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紧密相连,那里的山民居住在幽深隐秘之地,从未接触过城邑和官吏。他们手持粗糙的兵器,在原野上肆意驰骋,甚至直到老年都埋骨于草丛之中。这些山民逃窜在亡命之途,寄宿于猛恶荒林,利用山中所产铜铁自铸兵器和铠甲,崇尚武力,擅长武艺。他们攀山赴险,如同鱼入深渊,猿猴腾跃高木,一旦走出山林,便成为寇贼强盗。朝廷每次征伐,都要费尽心力寻找他们的藏身之所,但往往败多胜少。
诸葛瑾听到儿子诸葛恪请求前往丹杨剿匪,感到十分担忧。他认为百官都不赞同的行动,诸葛恪却敢于独挑大梁,心中不禁担忧家族的命运。诸葛恪却自信满满,表示必胜。
孙权对诸葛恪寄予厚望,授予他“抚赵大将军”的职位,兼任丹杨太守,并配备宫中精锐持戟骑士作为亲兵。孙权以“抚赵”为号,显然是希望诸葛恪能够带领东吴征战北方。
也有版本传为“抚越将军”,但笔者认为“抚赵将军”更为贴切。丹杨靠近江北,地处淮南,孙权的战略意图是对燕赵之地有所向往。至于“越地”,自古以来多指浙江会稽郡附近及更南之地。
诸葛恪明白孙权的深意,于是备齐王侯仪仗,大张旗鼓地回到家中准备出征。他一到丹杨郡太守府,便通知周边四郡太守严守边界,并在郡内部署所有兵力。让已经归顺的山民安居在指定的村落辖地。
接着,诸葛恪派遣诸将带领重兵把守险峻幽谷的要道路口,修建藩篱和工事,但并不直接与“山匪”交战。他命令士兵收割地里的庄稼,使得山上山下无一粒粮食遗漏。收缴保存各地陈年旧谷,让归顺的山民无多余粮食可放。那些顽固的山民因饥饿而逐渐下山投降。诸葛恪安抚他们,并下令将他们迁出本土,分散移居外县。
当臼阳胡伉扣押投降的山民周遗时,诸葛恪认为胡伉违背了他的军令,斩首示众,并将情况上报给孙权。其他山民得知胡伉被斩,都知道了诸葛恪的意图是让他们下山归顺,并无恶意,于是更多的山民从深山老林中出来投降。
年底时,投降的人数超出预期,诸葛恪亲自领走万余人进行管辖,其他山民则分配给诸将安置。孙权听说他解决了几十年都未能解决的“丹杨山匪”问题,欢喜得手舞足蹈,对他进行表彰和嘉奖,并派遣尚书仆射薛综前往劳军。薛综当众宣读了孙权的诏书,将诸葛恪比作历史上的名将。
诸葛恪又请求率兵前往庐江皖河口驻军,而后以轻兵突袭魏国舒城。他还派出侦察兵探明捷径要道,打算一举攻克魏国淮南首府寿春。虽然这个战略过于冒险,没有被允许实施,但诸葛恪的才华和勇气已经让孙权深感欣慰。
古来贤人尚难令所有人满意,曾教三千门徒的孔子,其贤弟子不过七十二人,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孔子并未因他们的不完美而拒绝与他们交往,他宽容地对待每个人的不足,珍惜他们的长处。
鉴于此,东吴在选拔人才时,更应宽容豁达。当今三国鼎立,局势复杂,能人稀少,朝廷官员中平庸者众多。但只要他们心怀国家,愿意效力,就应给予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若因一点不适或私德有亏便严加苛责,东吴的江山真的令人担忧。
圣贤都有瑕疵,何况普通人?过度的期待是不切实际的。汉末以来,中原的互相诋毁和讥讽,引发了无数的灾难。人们如果不能克制自己,遵守圣人的仁恕之道,彼此间的怨恨便会滋生。
诸葛恪深知陆逊的谨慎与豪放之间的冲突,他写信给陆逊,希望他能理解他的苦衷。陆逊虽不久病逝,但诸葛恪被孙权任命为东吴大将军,假节王权,镇守武昌。
孙权晚期身体衰弱,太子年幼,诸葛恪被召回京城建邺,晋升为太子太傅。孙弘一直与诸葛恪不和,企图在孙权去世后除掉诸葛恪。诸葛恪得知消息后迅速行动,诛杀了孙弘等人,为孙权举办国丧。
事后,诸葛恪写信给在外担任都督的诸葛融,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诸葛融的期望。他强调朝廷的苛政让百姓苦不堪言,人人都在观望变故。他希望诸葛融在荆州整顿军力,警备非常时期。同时提醒诸葛融让部将坚守边界,避免曹魏和蜀汉趁机进攻。诸葛恪还表达了对诸葛融的关心和对天下公义的坚守。
后来诸葛恪被晋升为帝师太傅后整顿吏治、宽宥刑狱、减少赋税等措施受到百姓欢迎。他在东兴大堤修建工程中也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智慧。当北方魏国进攻东兴两城坞时他迅速反应并亲自率军支援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胆识。他是东吴的重要支柱也是百姓心中的英雄。他的故事激励人心展现了忠诚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可贵品质。诸葛恪奉旨挥军,胡遵命令魏军搭起浮桥,跨越湖泽,布阵于堤坝之上。魏军分兵攻打两城,然而两城矗立于险峻的高山之上,难以迅速攻克。诸葛恪派遣留赞、吕据、唐咨作为先锋,勇猛地冲向魏军。
当时,天降大雪,魏军诸将坐在暖和的帐篷里饮酒驱寒。他们看到东吴先锋兵马稀少,便放松了警惕,脱下冰冷的铠甲,丢掉矛戟,只戴头盔,拿着短刀盾牌,甚至光着身子在大堤上嬉笑。诸葛恪的军队却趁机发动猛烈进攻。
东吴的援兵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击鼓呐喊,乱砍乱杀。魏军措手不及,大败而逃,许多人争抢浮桥,导致桥身崩塌,大量兵马落水,自相践踏,死伤无数。魏国的乐安太守恒嘉等重要将领也在这场战役中丧命,魏军战死人数高达数万。从东吴叛逃的将军韩综,作为魏国前军都督,也在阵前被斩杀。
这一战,东吴大获全胜,缴获了魏国的牛马驴骡数千匹,各类战利品堆积如山。诸葛恪率军凯旋而归,吴帝孙亮进封他为阳都侯,加授荆、扬二州牧,并兼任内外诸军大都督。
诸葛恪并未因此满足。他骄傲自信,准备再次出兵北伐。朝中大臣们担心士兵劳苦过度,纷纷以辞官来劝谏他。诸葛恪却置若罔闻。中散大夫蒋延试图阻止他,却被诸葛恪强行带出议事厅。诸葛恪向百官阐述他的观点:“我们东吴如果不趁早兼并天下,将一统之基留给后世子孙,整日只在东南安稳享乐,岂不是坐失良机?昔日战国之时,诸侯们因自恃兵强地广而相互救援,以为可以永保平安。然而秦国却坐大并吞并六国。”
他引经据典地警示众人:“我们面对的是强大的魏国,不能坐视不战。如今魏国拥有九州之地,战马云集,士卒如林。我们必须趁此良机出兵讨伐。”他还警告说:“如果我们不先发制人,等待他们青壮年数倍于我们的时候再应对,就来不及了。那时就算诸葛亮复活也无法拯救东吴。”
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的深厚友情曾经是一段佳话。聂友在信中规劝诸葛恪继承先帝孙权遗志,谨慎应对魏贼,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诸葛恪却满怀壮志,决心北进,展现东吴的威风。
诸葛恪的雄心壮志虽被理解为他顺应天运的表现,但他强行出兵北进,召集各州郡人马二十余万的举动,却让百姓开始质疑他的决策。他渴望在魏国的淮南地区扬威,却忽略了将士们的疲惫和军中日益严重疾病的问题。围攻魏国新城数月,将士们疲惫不堪,病死者众多,诸葛恪却仍坚信一切尽在掌握,甚至对请病假的军吏动辄斩杀。
新城的攻陷困难重重,诸葛恪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他选择了坚持,然而退兵之耻让他暴怒不止,对任何失误都严惩不贷。将领蔡林的多次忠告被他无视,最终蔡林策马投降魏国,使得吴军的虚实完全暴露。
魏国援军到来,诸葛恪无奈退兵。回师途中,伤病士兵的惨状让他视而不见,他仍想着进攻,却遭到吴国朝廷的连连催促。经过这次失败,他的人望在吴国彻底丧失,怨声载道。
回到建邺后,诸葛恪依然摆出一副威严的仪仗,他对中书令的训斥、对百官要职的频繁更替、对吏治的严苛处理,都让人心生畏惧。他将宫中的护卫换成自己的亲信,频繁进行大练兵,准备再次出兵进攻魏国。
与此同为孙权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谋划兵变。设宴邀请诸葛恪时,种种异象频现。诸葛恪出征时的白衣孝子、出征时正厅大堂柱子的折断、船上的白虹等怪事让他心生惆怅。当他入宫赴宴时,更是遭遇宠物狗的阻挠和宫中陈设有异的情况,让他心生警觉。在孙峻的巧妙安排下,他最终放松了警惕。
最终,诸葛恪在关键时刻被孙峻伏击的计划所困。他在宫内遭遇重重陷阱,虽然试图挣脱困境却最终力不从心。诸葛恪的失误和骄傲使他失去了防备之心,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陨落。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诸葛恪的决策失误和骄傲自大的性格弱点,也展示了吴国朝廷内部的纷争和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场残酷的宫廷争斗悄然上演。诸葛恪,这位曾经权势显赫的吴国大将军,在一次宫廷宴会上,遭遇了他生命中无法预料的结局。
当孙亮向他敬酒时,诸葛恪的心中充满了疑云。他深知宫廷的深邃与复杂,疑心酒中有毒,因此不敢饮用。孙峻,这个在宴会上看似和煦的人物,却以一番话让诸葛恪放松警惕。他声称太傅回宫后生病,宫中酒不宜饮用,建议诸葛恪饮用自家常用药酒。诸葛恪在考虑之后,选择了听从孙峻的建议,喝下了一些自家带来的酒水。
宴会的背后隐藏着惊天的阴谋。酒过三巡之后,孙亮和孙峻借故离席,孙峻更是在厕所中迅速换装,然后冲出大厅,高喊“有天子诏书诛杀逆贼诸葛恪”。诸葛恪震惊之余,试图拔剑反抗,但剑身过长,未能及时拔出。孙峻手中的刀已落下,诸葛恪的人头应声落地。
一旁的张约见状,立刻执刀冲向孙峻,将其左手砍伤。孙峻迅速反击,将张约的右臂砍断。宫中武士在孙峻的命令下退下,宴会恢复了原来的欢乐气氛。这场如此轻松而无情地完成了。
诸葛恪的尸体被简单地处理,苇席裹身抛于建邺城外的石子冈掩埋。他的三个儿子也未能幸免于难。他的外甥及亲友更是被夷灭三族。只有临淮臧均出面为诸葛恪求情,看在先帝孙权和已故大将军诸葛瑾的面上,才让诸葛恪得以安息。
诸葛恪的悲惨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他的兴衰荣辱,成为了宫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聂友曾预见到这一悲剧,并写信给滕胤感叹:“当一个人强盛之时,河山都可以拔取;一旦运气消逝,人们的各种嘴脸就会显露无疑。”这句话仿佛成为了诸葛恪命运的谶语。而孙峻对聂友的忌惮,更突显了这场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聂友最终因担忧诸葛恪之事而忧愤致死。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在权力的游戏中,没有人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诸葛恪的悲惨结局,成为了历史中的一道血泪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