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跟侵略自己国家的帖木儿东当好友?
自古以来,帝国的崛起总是伴随着战争的硝烟,而帖木儿帝国的传奇故事,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知道帖木儿东侵却病死途中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历史的深处,背后的真相。
在1370年,西察合台汗帖木儿通过一场血腥的杀戮,成功控制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帖木儿帝国。他上台后的对外战争接连胜利,占领了波斯、花剌子模模等地,甚至连小亚细亚和黑海南岸以及印度北部的一些地方也被纳入了他的版图。而比他早建立两年的大明帝国,已在世界的东方稳固其位。
继承大统的明朝对帖木儿帝国的殷勤上贡并未掉以轻心,而是看到了其背后的野心。帖木儿在羽翼未丰之时,通过不断的朝贡交好明朝,搜集情报,为日后的东侵做准备。他表面上对明朝极尽恭维,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准备一举征服明朝。
命运对帖木儿并未完全开启绿灯。他在对外战争节节胜利的也面临着内部的王位争夺。当他率军东侵明朝时,竟在途中因病离世。帝国内乱随之爆发,为争夺王位各方势力激战正酣。永乐朱棣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选择充当和事佬,化解矛盾。这使得原本对立的明帝国和帖木儿帝国进入了“蜜月时期”,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佳话。
那么,帖木儿是如何一步步实施其征服明朝的计划的呢?他向明朝称臣纳贡,暗地搜集情报。在羽翼丰满后,他扣留了明使团并辱骂中国皇帝。尽管他的行为看似强硬,但实际上他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其“西战东和”的战略服务。他对明朝的殷勤朝贡并非出于真心臣服,而是为了解除藩属关系并梦想征服明朝。他通过不断的朝贡来讨好明朝,为其他方向的军事进攻胜利提供保障。他曾多次派出使团朝贡交好明帝国并贡献马匹等物品来加深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然而这些使团的背后却隐藏着其征服明朝的野心和对中国的觊觎之心。他的这些行为也让明朝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了应对之策使得明帝国的国防始终处在警戒状态。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站在帖木儿帝国一边在两次扣留明使团后他最终因病离世帝国陷入了混乱之中这也给了明帝国喘息的机会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尽管帖木儿帝国曾经强大一时但最终未能实现征服世界的梦想而其兴衰历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让人感叹不已同时也警示着后人要珍惜和平稳定的环境避免战争的发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局面。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朝派出以兵部给事中傅安、郭骥为首的大规模使团前往帖木儿帝国。令朱元璋始料未及的是,这次外交尝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帖木儿帝国对明朝使团的接待并不友好,甚至羁留了傅安、郭骥等一千五百人的明使团(这一事件在《明史·西域传》卷332和《明太宗实录》卷68均有详细记载)。
随着事件的发酵,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采取行动,他派遣北平按察使陈德文等人前往探查消息,但依然未能得到使团的音讯。由此可以看出,帖木儿的真实意图并非如表面上的称臣纳贡那般简单。他的野心实则在于学习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雄心,并最终结束与明帝国的藩属关系。
在双方的交往中,帖木儿不仅对明朝皇帝公然辱骂,更是对明朝使者进行无理的羞辱。西班牙学者克拉维约在《克拉维约东使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样一次事件。在帖木儿宴请各国使臣的场合,他公然将明朝使者的座位调至西班牙使者之后,并当众怒斥明朝皇帝为“奸恶贼人”。傅安作为明朝使团的代表,在遭受这样的羞辱时,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反驳,他指责帖木儿作为臣子已经多年未向明朝纳贡,并坚持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明朝的国体。
在帖木儿的军队中服务的德国人约翰·细尔脱白格也证实了傅安在这场争议中的得体表现,以及帖木儿对明朝的狂妄态度。帖木儿不仅辱骂明朝皇帝,还两次扣押和羞辱明朝使节,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自身实力的过度自信和对明朝的轻视。随着他在各方征服战争中取得胜利,帖木儿开始有了摆脱与明朝宗藩关系的想法,甚至产生了征服明朝的野心。
傅安、郭骥率领的庞大使团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才得以回归。当年壮年的傅安在归国时须发皆白,千五百人的使团最后只有十七人生还(史载)。傅安等人能最终平安地回归祖国,部分归功于朱棣的努力。朱棣在得知其父朱元璋在位时傅安率使团西行未归之事后,不仅昭告自己即位,还责问帖木儿帝国为何要扣押大明使者。
帖木儿在朝贡的搜集明朝的情报也是其重点。他历次派到明朝来的贡使,除了送贡品和经商,也从事情报收集和探听消息。他致力于考察中国风土、人情、地理、形势等,甚至关注中国的人口和财富状况。《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为了搜集情报,帖木儿甚至特命察合台人在中国首都居住六个月,从事调查工作。
在1402年7月20日,帖木儿消灭了奥斯曼帝国的数十万大军,俘获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后死于囚禁之中),国力达到极盛。此时的他已将目光锁定明帝国作为唯一的对手。尽管他已经70岁高龄,但他依然不顾一切地准备远征明朝。他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据《帖木儿武功记》所述有八十万之众),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天寒地冻的行军之路和恶劣的环境给帖木儿的远征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定地朝着征服明朝的目标前进。
大明军威震天下,百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行进。行抵沙漠,长达七十日的艰苦跋涉才越过险恶之地。这里水草缺乏,天气寒冷,战马死伤无数。这是一支征服的决心无比坚定的队伍,目标直指远方的大明疆土。
明朝廷早已察觉到帖木儿东侵的意图。永乐元年,英勇的平羌将军宋晟便谍知帖木儿帝国正筹划东征。朱棣闻讯,立即命令宁夏总兵官何福加强守备,严阵以待。
三个月后,帖木儿出发的消息传来。朱棣接到了西北少数民族回回倒兀发出的军事警报,得知帖木儿向新疆北部借道行军东向。朱棣对此高度警惕,他在《明实录》中严令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加强防备。
命运似乎与帖木儿作对。他的大军在行进中遭遇了巨大的麻烦,而他日思夜想的朱棣的影子却未曾出现。1405年1月,帖木儿在兀杨剌病倒,尽管有医道高明的医生治疗,仍无法挽回他的生命。这位伟大的领袖于2月18日离世,享年七十一岁,在位36年。
帖木儿病重时,他召集诸王、大臣安排后事,指定孙子皮儿·马黑麻继承大位。他的死后引发了帝国内部的纷争。哈里勒和沙哈鲁叔侄争夺王位,但朱棣并未趁机讨伐帖木儿帝国。出于稳定北部、西部局势的考虑,朱棣愿意与帖木儿的后继者发展友好关系,并积极斡旋调解内部纷争。
哈里勒为了获得外部支持,改善与明朝的关系,他遣使归还了被拘留了十三年的大明使者傅安、郭骥等人。他还派遣使臣向明朝进贡。《明实录》记载了这一年六月,傅安、郭骥等人自撒马儿罕归来,带来了新任君主的朝贡使者。朱棣非常高兴,并赏赐了他们丰厚的礼物。傅安向朱棣诉说了自己在帖木儿帝国的遭遇,包括帖木儿的去世和内部的纷争。
听到这些消息后,朱棣不计前嫌,不仅派遣使节前往祭奠帖木儿,还赐给哈里勒玺书、银币以及部属丰厚的赏赐。《明史·西域四·撒马儿罕》记载,自那以后,哈里勒的使臣或每年、或隔一年、或三年都会来到明朝进贡。朱棣的以德报怨让哈里勒深受感动,他派遣使者来到南京朝见纳贡。两国之间的关系日益深化,友好交流不断延续至今。
这样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帝国的辉煌与衰落,更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友谊。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佳话,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传奇故事。自帖木儿帝国与明帝国建立友好往来以来,沙哈鲁亦秉持对明朝的友好态度,尊称其为天朝。哈里勒四叔沙哈鲁在哈烈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哈烈政权。明成祖朱棣对哈里勒与沙哈鲁之间的争斗感同身受,他回忆起与侄子皇帝朱允炆的过往争斗,因此积极斡旋于二者之间,希望平息争端,维护和平。
《明太宗实录》详细记载了永乐皇帝对沙哈鲁和哈里勒的调停。永乐八年,沙哈鲁遣使向明朝进贡,永乐皇帝通过都指挥白阿尔忻台率领的使团,赍敕对其进行安抚。永乐皇帝强调天下一统,对所有臣民一视同仁,并强调亲缘关系应和睦共处,平息内斗,共享和平之福。
帖木儿帝国的内部争斗并非轻易能平息。哈里勒因祸起萧墙,其妻夏德·穆尔克不仅干预政事,引发贵族不满,更导致胡代达发动袭击,将哈里勒拘系。随后,胡代达占领首都撒马尔罕,但被蒙兀儿人所杀。最终,沙哈鲁抓住机会,兵不血刃地占领撒马尔罕,并选择原谅侄子哈里勒,赋予其一块封地。哈里勒逝世后,其妻夏德·穆尔克选择自杀殉葬。
自此,整个河中地区成为沙哈鲁的领土,除了西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沙哈鲁统一了原帖木儿帝国除西部以外的所有地区,建立了以赫拉特为首府的庞大帝国。中国人称之为哈烈国。
沙哈鲁致力于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两国之间使节往来频繁,商业贸易得到发展。1408年,明朝派傅安前往哈烈,沙哈鲁随后遣使随安朝贡。两国皇帝不仅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沙哈鲁甚至在致永乐皇帝的信函中建议其阪依教。永乐皇帝在答书中高度颂扬了教,并反复强调两国密切友好关系,希望两国国交日臻亲睦,信使商旅可以来往无阻,两国臣民共享安富太平之福。
两国使团的旅行记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明帝国有的《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而帖木儿帝国则有《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或《盖耶速丁行记》,这些记录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沙哈鲁时期的哈烈国不仅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而且在其统治下,河中地区得到了统一和繁荣。尽管帖木儿帝国已经瓦解,沙哈鲁无法恢复其父帖木儿的辉煌,但他仍然以其智慧和策略,在混乱的局势中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并为中国明朝所尊重。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中亚地区的政治斗争和民族交流,也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理解。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陈诚的《西域行程记》与《西域番国志》为我们详细记录了从肃州至哈烈的旅程,沿途的风土人情、地理景观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而《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更是跨越千山万水,详细记录了从哈烈至明朝首都北京的旅程,其中涉及的城镇的政治、经济、法律、民族、风俗以及古迹等各个方面,都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中国与中亚交流的丰富细节。这些珍贵的文献,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明朝时期,明帝国与哈烈之间的关系备受重视,这种关系的稳固与明成祖朱棣的西域政策息息相关。早在帖木儿逝世后的第三年,即明永乐五年,西域的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看到了帖木儿帝国内部的混乱,企图借助明朝的力量,西征帖木儿帝国,意图恢复察合台汗国的旧域。
明成祖朱棣对此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并未贸然参与这场纷争,而是派出了以把泰、李达为首的大型使团,带着明成祖的玺书前去劝阻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朱棣不希望卷入这场纷争,他更希望西域各国能够保持和平稳定,彼此间友好交往。他深知,与西域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不仅有助于稳定北部和西部的局势,更是明帝国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永乐八年重创鞑靼之后,以及在永乐十二年忽兰忽失温战役中击败瓦刺部,朱棣成功地稳定了北部局势,这使得他得以更加频繁地与西域各国进行交往。哈烈作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明帝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带动了中亚各国前来明朝朝贡。
在永乐皇帝在位的22年间,朝廷接待了来自撒马儿罕和哈烈的使团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使团。这些使团带来的贡品琳琅满目,如贵金属、玉、马、骆驼、羊、狮和豹等。作为回报,朝廷赐予他们精美的丝绸、白银、纸钞以及其他贵重物品。这一时期的朝贡贸易非常繁荣,中亚各国通过纳贡制度前来北京,以保持其贸易特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帖木儿的去世并未使明帝国和帖木儿帝国关系紧张,反而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两国君主私交深厚,留下了一段佳话。明成祖朱棣积极推动与中亚各国和西域各地的友好往来,加强商业贸易,使得西域的使者岁岁来访,络绎不绝。整个明朝时期,明帝国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共处局面得以维持。
明朝时期的中国与西域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朱棣的明智领导下,明帝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得以稳固,为当时的繁荣与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