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穿行百座山峰太行向东流

传统文化 2025-08-17 21:14www.humatrope.cn剧情简介

毛主席熟知古籍,钟爱古地名,从上党战役的描述中,便可见一斑。他对上党地区的地理形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形容山西高原如同一个“脚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山西高原,地势险峻,平均海拔千米以上。它被太行山、吕梁山等纵向山脉划分,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其中,上党地区作为山西高原的一部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一地区包括长治、晋城两市及晋中部分县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县市,其核心区域即今日的长治市。

古上党地区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秦时即设上党郡。此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如苏东坡所言,“上党从来天下脊”。沁潞高原即今日的长治市辖境,盆地底部平坦,四周被太行、太岳两山环抱。从华北平原仰望,上党盆地高耸入云,显得尤为壮丽。浊漳河作为天脊之水,是上党盆地的母亲河。它汇聚了西部的沁源县和其他县市的大部分径流,流经长治市境内多个县市后东出太行山,最终汇入渤海。

其中,浊漳河南源发端于长子县的发鸠山。《山海经》中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便与此地有关。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化身为精卫鸟,衔木石填海。发鸠山作为女娃的故乡,更是漳水的源头之一。此山气势雄伟,山巅的松林如翠绿的帽子点缀其中。而发鸠山下的一座灵湫庙更是村民为纪念炎帝小女儿而建。

上党盆地的河流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上党文化。这些河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如今的上党地区依然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地区山川壮丽、景色秀美,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也使它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在长子县的西发鸠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庙宇——灵湫庙。此庙因泉水而建,泉水从庙中涌出,曾是宋政和年间祈求降雨应验之地,并因此得到了官方的赐额。如今,庙前的出水口已无水流,残存的石龙头被遗弃在地,曾经的南源也变成了一口井,井水汩汩流淌,永不枯竭。

浊漳河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的一部分,全长221公里,在山西境内流经12个县市。流域呈扇状分布,上游有南源、西源、北源三大支流。整片流域就像是孕育文化的摇篮,滋养着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

灵湫庙虽显破败,但依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山门之上那座明代的戏台,虽已失去往日的繁华,但依然散发着华美的气息。院子里保存的历代碑碣,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据说,灵湫庙曾被国营林场占用,正殿被拆除,建起了办公楼。但村民们在现代砖楼中重塑了神像,三奶奶、大奶奶、二奶奶等女神形象栩栩如生。

在这片土地上,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交织,如羊头山、百谷山等都承载着远古的神话传说。而屯留县的三嵕山,更是传说羿射九日的地方,流传着许多关于羿神的故事。

在郝家庄乡上郝村的天台山,有一个被称为无影堆的小土堆。据说在夏至这一天,站在土丘上的人整天都看不到自己的身影。这里还传说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故事。站在无影堆上远眺,夕阳下的平原空阔无际,远处的城镇和天际线上的山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往往促成区域内的文化认同。浊漳河水系作为上党盆地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区域内,交通便捷,生活方式相同,人们分享共同的语言、信仰和文化。上党梆子就是这种区域共同文化的产物。

当浊漳河流经平顺县石城镇时,变得安详静默。因为水库的蓄水,绝大多数地表水都被精心收集起来,囤在水库里。而在古代,庙会却是上党人的重要节日。人们为神灵建庙、建戏台,戏台总是面对正殿。每一场庙会都是演戏酬神,最终神人共娱。整个上党地区估计有古戏台2000多座。明清时期,山西地方戏曲以梆子、乱弹为主体逐步成型,诞生了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等四大梆子。四大梆子,分别对应山西的四大区域文化,其中上党梆子独具特色。它以梆子腔为主,兼唱昆、罗、卷、黄等多声腔,运用本地方言念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上党梆子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晋城州底派和长治潞府派,其中潞府派在浊漳河流域尤为流行。

如今,上党梆子剧团仍然活跃在乡村演出,走乡串村,深受欢迎。尽管现代演出需要声光电舞台效果,但许多村庄仍积极新建舞台以满足需求。

某日在长治县苏店镇王董村,我们赶上了瑶池奶奶庙会。长治市文物局的闫广先生告诉我们,晚上有上党梆子演出。现场红灯笼高挂,锣鼓喧天,台下人群黑压压一片。舞台上灯火辉煌,服饰华丽,唱腔高亢激昂,表演者们动作夸张却又不失细腻。正在上演的《大登殿》讲述了王宝钏寒窑苦等薛平贵十八年的故事。

韩团长是位唱了30年戏的中年男子,他在剧团里扮演大净(俗称“花脸”)。他们剧团现有60多人,一年到头巡回演出,通常在一个地方演7场,每天两场,一年下来要演300多场。上党地区的老百姓非常喜欢看戏,他们有时候还会去河北演出,收入不错,但排新戏比较困难,服装投入也很大。

上党地区物产丰富,主要有花椒、核桃、红枣、柿子等。在平顺虹梯关乡苤兰岩河的河道上,村民们晒着柿子。苤兰岩河是露水河的支流,源于平顺龙溪镇一带,最终汇入露水河。

看完戏后,闫广先生认为上党梆子打击乐的成分偏重,往往压倒了唱腔。虽然唱腔火爆,表演粗犷豪放,但缺点是缺乏细腻的心理刻画。不过他认为上党梆子是大戏,传统曲目大多演绎历史故事,如杨家将、岳家将等精忠报国的主题,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舞台两侧的对联“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道出了戏曲与人民的紧密联系。我想,浊漳河流域的人民虽然可能不识字,却通过耳濡目染的戏曲文化,深入理解了清官明君、忠臣义士等理念,并在激越的上党梆子声中融入了这一方水土的集体无意识。

除了戏曲文化,铁货、潞绸和党参也是上党的特色。荫城镇的河道虽然豪华,却已没有水流。这里的铁货历史上非常有名,明清时期更是北方最大的铁货集散地。如今虽然衰落,但仍有一些传统工艺得以传承。潞绸的兴起则与沈王的贡献密切相关。他的组织使得外地机户织绸,质量上乘的潞绸除了上贡之外也流入市场,受到广泛欢迎。

潞安府,跃然成为北方丝织业的璀璨明珠,其辉煌堪与江浙相媲美。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俗语:“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潞绸的辉煌仅持续了约300年。随着清初战争的摧残和原料的匮乏,潞绸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我曾疑惑,长治的气候似乎并不适宜蚕桑的生长。历史文献却为我们揭示了真相。乾隆时期的《潞安府志》详细记载,洪武初年,潞州桑树数量已达八万余株,至弘治时期更是增至九万余株。明代诗人常伦的《沁水道中》也盛赞了晋东南蚕桑业的繁荣景象。到了清末,长治的山邑地区已不再产出桑蚕,丝线需求依赖于山东及南北直等地。

我深信,在明清之际,上党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另一个令人痛惜的例子是人参的绝迹。许慎的《说文解字》曾记载,人参是上党的特产。随着明末李时珍时代的来临,上党已不再有人参的踪迹。学者们认为,明中叶时上党山区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生态恶化,是人参绝迹的重要原因。有意思的是,党参这一中药材在上党地区崭露头角,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尽管党参的出现是一种悲剧性的替代,但它的崛起却为长治的药材市场带来了一线生机。

在浊漳河流域,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四景车”便是其中的一大特色。这是一种民间“辂车”,每逢庙会,村民们便会抬出圣母庙的主神进行巡游。药材也是清代潞商经营的重要物产,长子县鲍店镇的药材大会便是明证。上党地区的商业重镇却无法利用水运,这成为其与南方商业重镇的显著差别。浊漳河水量稀少,缺乏航运的基本条件,古代上党地区的商业主要依赖陆路运输,成本较高。

在沁县,我亲眼目睹了浊漳西源的河神庙的壮丽景象。源头的泉水从庙中涌出,经过精心雕琢的石桥和水池,形成了一条清澈的河流。漳河神便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张果老,通玄先生的称号凸显了其水利专长的特点。神庙建筑新旧相杂,青石碑刻和历史树木为这座庙宇增添了深厚的历史韵味。

西源虽然流程最短,仅有80公里,但却在沁县境内建起了十几座水库。沁县的口号“四湖围城,八河环绕,打造北方水城”充满了自信和活力。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今,在长治县南宋村古庙五凤楼里,明代戏台依然屹立着,上演着当地的上党梆子戏,传承着这片土地的文化韵味。潞安府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遗产在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舞台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在历史的长河中,上党梆子孕育出了两大流派——晋城州底派和长治潞府派。潞府派特别在浊漳河流域流行,其韵味和风格独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摄影大师岳峰的镜头下,这一流派的艺术形象被生动地捕捉。

长治地区对水库有着特殊的情感。尽管这里看似是一个干旱之地,走过无数山川田野,难以见到一处水洼,穿过众多河沟也难觅湿润的足迹。但实际上,长治是山西的富水区,降水量充沛。所有的水资源都被巧妙地储存在一座座水库中,温顺而沉默。浊漳河的三大源流——南源、西源和北源,都有庞大的水库,还有无数的中小型水库,如同明珠般镶嵌在上党盆地。可以说,这里的绝大多数地表水都被精心呵护。

在浊漳河的西源,我见证了南北源的会师。在一片枯黄的野地里,水流或淙淙或结冰,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尽管附近工厂烟囱浓烟滚滚,风如刀割,阳光似乎带着凉意,但眼前的活水却给人一种生机与希望。

说到上党地区的历史,不得不提“奴隶皇帝”石勒与洗心和尚的故事。石勒是武乡县人,出身低微,却建立了后赵政权,成为一代帝王。关于他的出生,有着神秘的传说和异象。他的生活虽然贫困,但孔武有力,胆识过人。他的政权历经波折,最终走向衰败。北原山一带是他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石勒寨、石勒城等遗迹见证了这位历史人物的不朽传奇。这里的佛门文化也十分丰富,茅蓬寺是一代高僧佛图澄弘法的道场。

金灯寺位于山西与河南交界的林滤山中,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这座寺庙建筑群以悬崖为基,现存殿堂多具明清风格。由于地势险峻,寺庙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寺庙内的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宗教的庄严。

站在北原山南望,暮色渐起,田野苍茫,浊漳北源如带,对面南山只留下一个青灰色的剪影。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无论是梆子的悠扬唱腔,还是历史的厚重沉淀,都让人深深感受到上党地区的独特魅力。在古老的紫云山崇庆寺内,塑有一尊普贤菩萨的泥塑,这尊塑像的风格与众不同,清瘦消逸,展现出辽金时期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长子县的这座寺院,位于太行山脉的长子县紫云山上,建于北宋时期。摄影爱好者钟荣捕捉到了这一独特的画面。

说起佛图澄,他在武乡弘法并非偶然。这位高僧在南山留下了摩崖石刻“望勒石”,成为后世对佛图澄道术的见证。佛图澄以其深厚的佛法,成功折服了石勒,并被尊为国师,为佛教在北方的迅速传播铺平了道路。他最终于辽金时期去世,享年高达117岁。他的弟子道安、法首等人都是佛教史上的杰出人物。如今隔着浊漳北源,人们仍能感受到这两位巨人的影子,佛图澄的事业之长久与石勒的震古烁今功业形成鲜明对比。

浊漳河谷是一段奇迹之旅。当浊漳南源和西源汇合后,便开始了一段穿越山谷的旅程。在黎城县境内,浊漳河进入一段宁静的峡谷,沿途的风景如画。两岸阶地绿意盎然,河心沙洲上柳树成林,展现出江南水乡的风致。而在下游的石城镇一带,则呈现出群山连绵、峰高水寒的景象。最让人惊奇的并非河流本身,而是河谷两岸保存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平顺县是山西的文物宝库之一。这里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实会乡的王曲村的天台庵是一座唐代木构建筑,虽然不起眼,但却是我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站在它面前,人们可以感受到古朴的气息和从容不迫的态度。实会乡的大云院也是一处国宝级的建筑。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五代时期的壁画和佛像造型,感受到一股尘封已久的华丽气息扑面而来。而在石城镇的龙门寺里更是集五代、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堪称建筑博物馆。这些古建筑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这些古建筑的存在也让人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浊漳河谷附近能够保留这么多唐宋金木构古建筑呢?长治市志办马书岐先生给出了一个解释:平顺是山区比较封闭经受的战乱和破坏比较少因此古文物容易保存下来。此外地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地势复杂的环境可能使得这些古建筑得以幸免于难得以保存至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在浊漳河流域的这片土地上,大自然与艺术交融共生。这里的浊漳河曲流蜿蜒,切入大地,水位低洼,潜水面亦相应较低。那些高台与山腰上的建筑,如天台庵、淳化寺、龙门寺以及大云院等,因其所在位置干燥,幸运地免受潮湿的侵蚀,得以保存完好。

山西省第四地质工程勘察院的贾志宁院长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地质奥秘。他阐述道,太行山的岩层主要由古生代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这些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不易积水。尽管这些特性与喀斯特地貌有所相似,但因为山西的降水量相对较小,岩溶发育并不典型。贾院长的观点启示我们,这里的平顺少雨环境,即便降雨,石灰岩也能迅速吸收水分,让水分渗入地下。这种独特的干燥自然环境,无疑是木构建筑的宝地。

作为上党的母亲河,浊漳河的结局别具一格。事实上,它并未在河道里奔流全境。在平顺县石城镇崔家拐村附近,人们巧妙地在河床上建起了一道高耸的过水坝。河岸南侧,有一条引水渠静静流淌。在枯水季节,浊漳河的径流大部分改道进入这条引水渠,然后奔腾向前。这就是名扬四方的红旗渠的源头。1969年建成的红旗渠,是“人定胜天”理论的一座丰碑,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

大坝之下,离省界尚有41华里的浊漳河道,水流虽不甚丰沛,却源源不断。想象一下,那些从太行山深处冲决而出的天水,它的力量虽然未必如预期的磅礴壮观,但却依然拥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

上一篇:端午节放假2025年放几天 国家规定放三天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5 www.humatrope.cn 剧情简介 版权所有 Power by

剧情电视剧,剧情电影,韩国剧情片,剧情简介,欧美剧情片,分集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