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到底擅长内务还是更擅长军事呢?
谈及诸葛亮,或许多数人视其为卓越非凡的智者。确实,早在公元207年,他便洞悉天下大势,为刘备指明发展之路,历史记载于《》。也有一些人认为诸葛亮主要在政事和外交方面有所建树,未必擅长军事。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从他的一生经历来看,答案显而易见。公元223年,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肩负兴复汉室的重任,不仅要管理军事、练兵、制造武器,还要治理蜀政。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公元228年,经过五年多的恢复,诸葛亮逐渐恢复了蜀汉的雄风,并发动了重要战役。他巧妙布局,成功收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在关键的时刻,因一次人事安排上的失误,导致街亭失守,使得整个战役陷入被动。尽管如此,诸葛亮的斗志并未被摧毁。
到了公元228年底,孔明利用曹魏与东吴交战的时机,迅速出兵包围陈仓。陈仓城在战略指导下城防严密,诸葛亮无法攻下。连续的北伐行动,使诸葛亮面临着粮草供应的问题。第四次北伐时,虽然军队节节胜利,但粮草短缺,加之朝廷内部的阻碍,使得战局变得复杂。
到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率领大军与老对手司马懿对峙。由于之前的经验,他派遣军士屯田以持久作战。长期的劳累使诸葛亮身体不堪重负。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智慧,选择拒守不战。面对病入膏肓的诸葛亮,司马懿给出了五个字评价:“好兵而无权”。这五个字道出了诸葛亮的无奈:尽管他善于谋划,却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实施自己的战略。只要是后主刘禅一发话,诸葛亮必须立即回朝。这与司马懿征讨孟达时的临机处事之权变力形成鲜明对比。
当这五个字传到姜维耳中时,这位年轻的将领也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诸葛亮的军旅生涯表明,他不仅擅长外交和政事,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每一次北伐都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即便如此,“好兵而无权”仍是诸葛亮一生无法摆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