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世界之最幼儿中班(当残障儿童想上幼儿园
在这个夏天,对于许多幼儿园来说,它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新生人口的减少,许多幼儿园面临着关闭的危机。在河南郑州的一所民办幼儿园里,情况却有所不同。尽管报名人数是招生名额的四倍之多,但该幼儿园仍然坚持为特殊需要的孩子们敞开大门。这所幼儿园并不昂贵,相反,它曾长时间处于可能关闭的边缘。
这所幼儿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接纳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儿童作为其中的一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让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几乎是一个禁忌,而今天尽管有所改变,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梦珍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例子。她的第三个孩子,一平,在出生后的第42天被诊断为唐氏综合征。面对这一消息,梦珍和她的家人无法接受。压力使梦珍陷入了抑郁的深渊,她甚至无法出门,害怕别人的眼光。当一平到了上学的年龄时,梦珍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四处寻找可以接受一平特殊需要的幼儿园,但多次被拒绝。最终,她了解到融合教育的概念,并决定带着一平前往教育局寻求帮助。
在河南省沁阳市育彤幼儿园,融合教育得到了实践。这家幼儿园接纳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一起学习,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而非隔离”的教育环境。梦珍带着一平来到这里后,她的状态逐渐好转,不再介意别人的眼光。对于梦珍来说,一平能够上幼儿园是她心中的一大安慰,也是一平像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
融合教育的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残障群体经历了从被视为社会负担到被视为弱势群体再到如今被平等对待的观念转变。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要得到适当的支持,他们都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发展。幼儿园的天然环境为融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们在这里自然快乐地成长。
在育彤幼儿园里,赵利芳老师负责照顾一平。她身兼数职,面临着农村幼儿园的种种限制和挑战。她始终坚持融合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努力帮助一平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通过融合教育,一平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得到了支持和关注,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幼儿园里快乐成长。这对于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步。在辅导全班孩子的过程中,赵利芳特别关注一平的情绪和状态,为他提供必要的支持。离开家庭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平逐渐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叠被子、放枕头、收拾碗筷等。他还经常帮助老师收拾饭盆,尽管有时同学们还未吃完。这些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辅导和支持,同时也得益于孩子间的互动和模仿。
梦珍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她相信一平能够培养出自理能力,并期望他有机会参与简单的社会劳动。她表示:“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他一天是一天。”许多特殊儿童的家长都有类似的心声,而幼儿园是这段漫长旅程的起点。
沁阳市第一家招收特殊儿童的融合幼儿园并非凭空出现,它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赵利芳曾在郑州一家名为“奇色花”的民办幼儿园工作,这所幼儿园是河南最早招收特殊儿童的机构。当她离开时,这所幼儿园还在生存边缘挣扎,如今却已成为河南省推广学前融合教育的技术支持和推广骨干力量。
回首过去,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上世纪90年代,家长们对特殊儿童存在诸多担忧和误解,担心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一起上学可能被欺负或受到不良影响。蔡蕾是郑州一家公办幼儿园的老师,她曾经历过一次拒绝特殊儿童入学的事件,那时她深感无助。几年后,当她有机会创办自己的幼儿园时,她决定接收智力障碍的儿童,但这一决定遭到了周边居民和普通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非议,蔡蕾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并决定自负盈亏继续经营。她意识到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她和同事们走了不少弯路,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意识到专业支持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注重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和实施,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案。他们也积极寻求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逐渐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也逐渐提高。魏慧敏作为一位新加入的成员,在奇色花体验到了融合教育的艰辛和美好。她深刻认识到带特殊儿童上幼儿园是一件充满爱心和责任的事情。她和其他同事们共同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温馨、包容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和普通孩子一起成长。
如今,“奇色花”已经成为河南省推广学前融合教育的典范。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关爱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同时他们也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接纳特殊儿童让他们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自2004年起,河南省外国专家局陆续邀请多位教育专家来到本地,为教育部门和教学单位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些外籍专家们,尽管初来乍到,语言不通,却总能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魏慧敏老师至今印象深刻,全纳教育专家Susan和语言治疗师Tom夫妇在与孩子们游戏时的自然跪坐。这一动作让她意识到一种微妙的平等——不仅是视线上的平等,更是互动中的平等。尽管这些外籍专家初来乍到,不懂中文,但他们却能够借助肢体语言与孩子们顺畅交流。魏老师班上也有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孩子们,原本交流困难,但在这些外籍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仿佛忘记了语言的隔阂,只是单纯地享受游戏的乐趣。魏老师意识到,真正的理解和观察儿童,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支持。
随后的残障平等意识培训让魏慧敏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平等的重要性。一次简单的体验游戏让她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固有观念。当被要求写下听到“人”时联想到的词汇时,她写下的是阳光、开心等积极的词汇;而面对与残疾人相关的词汇时,她则写下了轮椅等词汇。
这种体验让魏慧敏意识到,人们在面对残疾人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困境和不幸,而忽略了个体本身。实际上,我们应该将残疾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思考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这也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将每个孩子都视为独特且平等的个体,强调学校环境对不同群体的支持与接纳。
事实上,每个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挑战。无论是特殊需要的儿童还是发育程度不一的儿童,他们可能在交往、情绪行为、注意力、营养等方面遇到困难。这些“障碍”并非一道明确的分割线。在邓猛教授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需要得到关注和及时的调整。他将学生分为三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教育策略和专业支持。这种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融合教育不仅仅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小众群体,而是强调对每一个孩子的支持与接纳。
在河南省郑州市奇色花福利幼儿园,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在这里,孩子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享受游戏的乐趣。而这一切的变革都源于对融合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如今,“奇色花”已经成为了一个融合教育的典范幼儿园。在这里,孩子们不再被标签所束缚,而是能够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今年六月的一个上午,南都记者来到奇色花幼儿园采访魏慧敏老师。她带领大四班的孩子们进行户外沙坑活动。鼓励孩子们自主游戏的也在必要时介入指导。一位唐氏综合征患儿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和接纳;而一位孤独症孩子在社交上也有所突破。这样的场景正是融合教育的成果之一——让孩子们学会接纳和尊重彼此的差异。但同时也有挑战存在:一位孤独症孩子因高温天气情绪不稳而大哭时老师们迅速采取措施安抚他并帮助他回归团队的活动当中去体现一种照顾和支持孩子们的融洽氛围让他们愿意在这里共同玩耍学习彼此熟悉相互照顾和尊重成为真正的伙伴和朋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魏慧敏老师等种子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工作重心已经扩展到各个幼儿园巡回辅导融合教育随着社会对特殊儿童的认识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家庭希望孩子能进入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从政策层面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河南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推动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更是对每一个孩子未来的一次重要投入与关怀的体现随着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的持续扩展,包括奇色花在内的45所幼儿园荣幸地被选为首批试点幼儿园。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融合教育已成为幼教领域的热门话题,吸引了全省幼儿园的关注。主管部门对先行者寄予厚望,期望他们引领融合教育的潮流。
对于奇色花而言,这一政策的出台仿佛是“天降甘霖”。在蔡蕾的领导下,奇色花迅速行动,积极应对。当省教育厅提出提升融合教育的需求时,蔡蕾和她的团队倍感压力,但同时也看到了机遇。他们深知,从民办幼儿园到助力提高全省学前融合教育水平的转变,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持和更系统的知识。
随着行政资源的注入,奇色花解决了生存压力,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以往抽调老师兼职培训的模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寻求外部帮助。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有经验的专业团队的支持,开始组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由于中英教育体系和社会观念的差异,他们需要面对本土化的挑战。邓猛教授的出现,为奇色花带来了宝贵的专业支持和指导。
邓猛教授强调,真正的融合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此,他提出转变观念的必要性,让学校、老师和家长重新认识残障。资源中心不仅要提供技术支持,更要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责任。蔡蕾和她的团队逐渐意识到,推动融合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高,更是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倡导。
在邓猛的指导下,奇色花开始着重提高幼儿园的动员能力,向家长、社区乃至地方倡导残障平等的理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积极参与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华夏之星幼儿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奇色花团队的有效支持使得园内的老师们快速成长。
河南省的学前融合教育正在迅速发展,不久前刚刚公布了第六批20家试点幼儿园,总数达到了202家。这次评选的标准更为严格,显示出组织者对融合教育的重视和期待。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进入动态管理阶段,为愿意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他们希望通过评估、深度培育和遴选,使优秀试点幼儿园成为区域资源中心的骨干力量,辐射带动周围更多的幼儿园,推动全社会对残障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先行计划”项目启动会上,邓猛教授再次强调:“融合教育仅针对残疾儿童是最大的一个误区。”他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融合教育的目标是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而不仅仅是针对残障儿童。
在这个背景下,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快乐游戏的场所,更是宣传融合教育理念、提高融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阵地。他们的努力和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融合教育树立了榜样。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他们的未来也将更加美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日子,我们的视线穿越了繁忙的日程,走访了远离喧嚣的两所幼儿园,它们虽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但在融合教育的道路上却步伐坚定。晚上,我们回到了郑州这座繁华都市,内心充满了对于乡村教育的感慨与反思。
在育彤幼儿园的门前,我们遇到了一位热情的同行人员。他向我们透露,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动融合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希望能为一线园长和老师带来一些鼓舞的言论。从郑州到县城,再到农村,我们走访的三家幼儿园展现出了鲜明的硬件设施差距。令人钦佩的是,其中一家幼儿园在短短几年内接受了11名残障学生,并且清晰地记录下了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
探访过程中,邓猛先生客观地分析了这两所地处乡镇和农村的幼儿园融合教育的现状。他们虽然处于融合教育的起步阶段,但能够积极接纳特殊孩子并提供帮助。他们仍需要在专业能力和融合理念上做出更多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和教育机构坚持不懈的支持和投入。
奇色花福利幼儿园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在这里,普通孩子和残障孩子得到了同样的教育和关爱。邓猛先生强调,融合教育的误区在于仅仅针对残疾儿童,而忽视了所有孩子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方式和方法,为所有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支持。
在全国范围内,心智障碍儿童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高龄生育、高压的工作环境以及检测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等。特殊儿童的上学诉求仍然面临着社会资源不足的困境。在河南这个不以教育闻名的省份,融合教育的发展背后有许多巧合和机遇。中央政策的出台、地方的重视以及公益机构和资金的及时进入,共同促成了今天的成就。河南仍需努力追赶教育资源丰富的京沪苏浙等省份。
蔡蕾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她最初只想经营好自己的幼儿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当融合教育逐渐在幼儿园推开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幼儿园毕业后这些特殊孩子该怎么办?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
在奇色花参观时,一位特殊儿童的妈妈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她讲述着孩子的情况和育儿的艰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孩子,给予他们无差别的对待和关爱。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那些正在困境中的家庭带去一丝希望。
本次采访由南都记者宋承翰执笔,发自河南郑州。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奇色花幼儿园提供。(注:梦珍、一平为化名)这篇文章旨在分享我们在河南郑州的所见所闻所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以及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