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称帝后为何将功臣之一的刘昉处死?
皇位的获取并非易事,从专权到称帝,仅用了短短的八个月时间。在这过程中,两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便是刘昉和郑译。人们当时形容杨坚的登基,有如刘昉在前牵引,郑译在后推助,足见二者之影响力。杨坚在称帝后,为何会对功臣之一的刘昉痛下杀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史,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刘昉是何方神圣?
刘昉,出身于博陵望都,其父曾在北魏担任大司农,后随孝武帝迁入长安,被任命为东梁州刺史。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性轻狡,有奸数”,虽然带有贬义色彩,但这也暗示了他有着过人的智谋。在武帝在位时期,他以功臣子弟的身份入侍皇太子,奠定了日后的政治基础。宣帝即位后,他成为红极一时的宠臣,“出入宫掖,宠冠一时”。
二、刘昉与郑译如何助力杨坚篡位?
在北周宣帝病重、无法执政之际,刘昉与郑译成为了关键人物。他们封锁了宣帝病重的消息,并密召杨坚入宫,意图推其矫诏辅政。杨坚在得知情况后曾犹豫推辞,但刘昉坚决表示“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最终,在刘昉与郑译的助力下,杨坚成为北周的权臣,并在八个月后建立隋朝。
三、刘昉为何被杀?
杨坚成为权臣后,对刘昉极为优待。在隋朝建立后,刘昉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却失去了往日的权势,“闲居无事,不复任使”。心怀不满的刘昉与同样失势的梁士彦、宇文忻交往过密。
据史书记载,586年,杨坚突然下诏逮捕刘昉、梁士彦、宇文忻三人,并抄家。罪名是三人意图谋反。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当时三人已经无兵无权,并无实际造反的条件,或许只是在一起发发牢骚而已。杨坚虽表面宽厚,实则内心多忌,对三人的抱怨无法容忍,最终下令处死三人。临死前,宇文忻跪地求情,而刘昉则神色坦然地表示“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这一事件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