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差点儿光着脚回来
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完美落幕,华语电影虽有所斩获,但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参赛的6部华语电影中,只有纪录片《1428》在地平线单元中获得了纪录片大奖,为华语电影保住了些许颜面。
连续两年,中国电影似乎都与奖项失之交臂。这次,《斗牛》导演管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然表示,其实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一部电影能否获奖,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质量,更与它的风格是否与电影节相契合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激烈的竞争下,仅有的一部获奖作品《1428》是记录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尽管这部影片凝聚了导演杜海滨和全剧组的心血,但它能够获奖更多地是因为题材的重大性,而非影片本身的拍摄技巧。杜海滨在威尼斯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对全剧组努力的认可。
回顾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的历程,前几年曾凭借《三峡好人》和《色·戒》连续两年赢得最高奖项“金狮奖”,令全球电影界瞩目。近年来华语电影的表现开始起伏不定。去年,仅有黄文海执导的《我们》获得地平线单元的特别奖项;今年,也只有一部华语电影在地平线单元有所斩获,且并非该单元的最高奖项。
对于这种情况,管虎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风水轮流转,威尼斯电影节也不可能总是将大奖颁给中国电影。他进一步解释说,一部电影能否获奖与其题材和风格是否与电影节相契合有很大关系。例如,《斗牛》是一部黑色幽默喜剧,商业味较浓,与鼓励实验性电影的威尼斯地平线单元风格不太吻合,因此获奖可能性不大。
除了华语电影的起伏,本届电影节还有其他亮点。其中,以色列影片《黎巴嫩》因描写黎巴嫩战争而受到极大关注,最终夺得了最高奖项“金狮奖”。最佳导演也被伊朗女导演谢琳·娜沙特收入囊中。整个电影节展现出全球电影多元化的魅力,令人期待未来电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