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好声音"3大怪 不许说pk和淘汰
《中国好声音》第二阶段现场介绍:导师考核,三大怪异现象同步呈现
经过一个多月的火热播出,《中国好声音》迎来了激动人心的第二阶段。昨日,记者受邀现场观看录制,见证了这一音乐盛宴的又一轮精彩。在这一阶段,记者却发现了三大“怪异”现象。
第一“怪”:坚决拒绝提及“PK”与“淘汰”
进入第二阶段,导师们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每位导师需要对其旗下的十四名学员进行逐一考核,经过激烈的PK,最终只能留下七名。记者在录制现场发现,尽管节目进入了淘汰环节,但节目组却严禁使用“PK”、“淘汰”、“晋级”等字眼。节目组坚称,这并非一场普通的选秀,而是一档音乐节目。所有被导师相中的学员都将与公司签约,参与后续巡演、彩铃下载等活动。宣传总监陆伟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因外形、年纪等原因被埋没的好声音得以展现,让他们的歌声被更多人听到。
第二“怪”:导师形象大变,刘欢的“马尾”成焦点
与之前的录制相比,导师们的形象终于有所改变。在之前的节目中,四位导师一直保持同一套装扮,这让观众颇为纳闷。在第二阶段,导师们纷纷换上了新装。其中,刘欢的马尾辫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国内流行音乐的教父,刘欢的实力毋庸置疑。而在现场,刘欢对自己的马尾辫非常珍视,只要录制有暂停,总会有工作人员走上舞台帮他梳头发。
第三“怪”:声音不再是唯一标准
在第一阶段,导师选拔学员的唯一标准就是声音。在第二阶段,当导师们对学员的外形、背景、故事都有所了解后,声音是否还是最重要的呢?庾澄庆表示,进入第二阶段的学员声音都是无可挑剔的,因此导师们更看重学员在台上的表现力和状态。陆伟也解释说,当两个学员在声音条件上相似或相近时,导师只能选择状态更稳定、更能展示出好声音的一个。为了更公正地评价学员,四名导师还找来了自己的圈内好友作为“参谋”,帮助点评学员并给出意见。
《中国好声音》第二阶段录制现场充满了惊喜与新奇。这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感官的盛宴。三大“怪异”现象同步呈现,让人感叹这不仅是一档音乐节目,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