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迅的文章从斗鸡变成鸡肋
在繁华喧嚣的上海,一场关于文学教育的讨论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悄然展开。教师们纷纷提及,鲁迅的作品似乎变得难以捉摸,其文字之晦涩,在中学教学中几乎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提及鲁迅,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我们或许不知道林语堂、周作人,但绝不可能不知道周树人——鲁迅的真名。他的文学地位在现代中国几乎如一面高扬的旗帜,每一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他的作品。然而如今,这面旗帜似乎被风雨侵蚀,变得斑驳不堪,其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在学生们心中日渐式微,这究竟是何原因?
在孩子们的心中,鲁迅的形象起初并非斗士。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他仿佛被塑造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斗士,一个民国年间倔强的老者。他如同一只永不停歇的斗鸡,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而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真实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心怀不满、愤世嫉俗的文人。他的内心深处燃烧着对民族和国家的深情厚意,但他的角色并非斗士,而是一位真正的文人。
在我们的课本里,鲁迅的话语被神圣化,他的每一个字都被视为经典。他的错别字被尊为独一无二的通假字,他的错句错词则成了学生需要耐心揣摩的范例。这种盲目的崇拜和非批判性的教育,使得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对鲁迅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鲁迅的思想和言论本应该迎合叛逆期学生的口味,因为他强调个人自由,对时政进行犀利的批判。由于教育的错误引导和机械化的灌输,使他的形象变得模糊,失去了本色,如同鸡肋般令人难以消化。
当鲁迅成为鸡肋时,这暴露出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到了拐点。过去的教育模式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曾经被视为铁律的教育方法现在已经变得陈旧僵化。对待鲁迅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将他塑造成斗鸡的形象供人瞻仰?是否应该继续用“鲁迅精神”来标签化他?
或许,鲁迅成为鸡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他终于从神坛上走下来,回归人间。他是一个真实的文人,会犯错、会骂人,食人间烟火。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批判地看待鲁迅,勇敢地怀疑他,甚至否定他。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让我们别再盲目崇拜鲁迅,而是学习他的批判精神。让我们别再把鲁迅当作斗鸡或鸡肋,而是还原他作为一个真实文人的形象。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而不是被标签化和神化后的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传承鲁迅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