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打击堕三都为什么还能得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不仅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还在实际政治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与成就。其中,“堕三都”事件尤为引人瞩目。
公元前499年,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并代理鲁相的事务,这是他一生中所担任的最高官职。他上任后便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首先面对的就是鲁国的“三桓”大夫专权问题。为了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决定实施“堕三都”计划。
所谓的“三都”,是指“三桓”大夫封地的中心城邑,包括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嗍邑和的嗝邑。这些城邑的规模和军事政治力量都不容小觑,是“三桓”大夫控制鲁国国政的重要依靠。
孔子“堕三都”的目标,就是削弱这些城邑的规模和军事政治力量,从而打击“三桓”大夫的势力,将国政大权收归国君。这一行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孔子几乎是在公开打击“三桓”。然而奇怪的是,“堕三都”计划却得到了“三桓”大夫的支持。
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礼崩乐坏”,西周的分封等级制度开始解体。在这个时期,大夫逐渐崛起,架空了诸侯国君,鲁国的“三桓”大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了控制国政,“三桓”大夫不得不把大量封地和军队交给家臣管理。这些家臣实际上控制了“三桓”的“三都”和大部分军队,势力日益膨胀。到了春秋末年,家臣甚至逐渐架空了大夫。“三桓”大夫为了遏制家臣的势力,决定支持孔子的“堕三都”计划。
经过一番努力,孔子的计划取得了显著进展,季孙氏的费邑和叔孙氏的嗝邑都被堕除,只剩下孟孙氏的嗍邑。“三桓”那些不受控制的家臣势力也被清洗地差不多了。然而就在这时,“三桓”决定取消对孔子的支持,最终导致“堕三都”功亏一篑。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展现了孔子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尽管遭遇挫折,但孔子的努力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启示着后人不断和实践政治理想。